6月24日,画廊周北京2022的开幕,为798艺术中心带来久违的喧嚣和活力。30多家展览机构推出了40多个重磅展览,语音导览、论坛讲座、艺术展映、集章兑奖等活动在线上线下轮番登场,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冒着酷暑前来感受艺术的氛围。
“美术馆、展览馆恢复开放后,群里不少小伙伴第一时间预约参观,并且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入场经验和观展体验。”王婧是北京文艺活动公众号“乐玩北京”的主理人,每周都会在粉丝群中推送艺术展览的最新信息。“画廊周是北京艺术圈的一件大事,一般每年3月举行,今年延期到了6月底,我和朋友们一直关注着。”
放眼全国,位于上海的美术馆陆续复工复产,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观众的到来;深圳的各项文艺活动也在有序进行……立足当下,艺术展览行业该如何与观众保持良性互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度采访。
网络直播,策展从小众走向大众
刚刚过去的五月,文艺展览“重度爱好者”李雪坦言自己“比平时更忙碌了”。在手机日历里,她清晰地记录着每天要看的直播活动,时间、平台、内容、嘉宾等信息一应俱全,甚至有时同一时间要“赶场”两个活动。
在李雪看来,足不出户的日子里,云端探展就像是“雪中送炭”,多少可以弥补无法亲临现场的缺憾。“直播间里可以和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专家学者面对面,倾听他们专业的讲解和点评,这种绝佳的学习机会很宝贵。”
如今,虚拟展厅、云端导览、线上研讨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和分享,已经成为美术馆日常运营的“标配”。尤其在无法线下观展的日子里,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美术馆和观众“零距离对话”成为可能。
在北京,木木美术馆从5月闭馆的第一个周末起,便启动了“不出门看展计划”系列直播和关注大学生毕业季话题的“艺术打工人”系列直播。“我们尝试将美术馆的展览作品以及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在线上呈现出来,积极与观众互动交流,引发沉浸式的体验。”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介绍,美术馆的微博直播每场观看人数都过万,近期和北京画廊周合作的抖音导览直播也获得了几百万的关注度。“在无法线下观展的日子里,我们与观众在直播间里相见,用点赞和刷屏彼此确认。”
“云展览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娱乐性等特点,可以使美术馆的策划和传播从小众走向大众,互动体验由单向走向双向,传播力度和辐射范围大幅提升。”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
闭馆期间,北京中间美术馆尽管没有推出线上活动,但一直在通过公众号推送与展览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与读者保持“对话”。“人们需要深度阅读来平静内心、深化思考。”馆长卢迎华表示。
跨界创新,多维度展现生活之美
6月18日,一辆装饰着“PAM坪山美术馆”字样的双层巴士出现在深圳市坪山区的大街小巷。在长达4小时的路程中,艺术家们以快闪的方式表演了意象涂鸦、阿卡贝拉、现代舞、乐器弹唱等节目,将当代艺术从文化场馆带到了社区、工厂等公共空间,带到了观众的面前。
坪山美术馆开馆3年来共举办了25场展览,吸引超32万名观众参观,并且连续两年入选专业媒体评出的国内当代美术馆前十名榜单。“在坪山美术馆开馆三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全域艺术巴士漫游计划’,邀请大家共同参与这场充满戏剧性、偶然性、共创性的艺术之旅。”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把这次活动比作“放烟火”,“小烟火、大烟火不断在城市上空闪耀,才能给市民带来绚丽多彩的城市生活景象”。
如果说流动的巴士让美术馆里的艺术走进了日常生活,那么展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则是通过“1+1>2”的方式,吸引观众重回美术馆,多维度体验生活之美。
自2月中旬“奥斯汀·李:人间乐园”展在木木美术馆(798馆)开幕以来,音乐、舞蹈、喜剧等多种艺术团体来到现场,在与展览的跨界合作中寻找灵感和火花:当代舞演员结合展览高饱和度的空间设计调整服装和编舞,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舞蹈演出;周末的人气舞会上,摇摆舞演员带领观众一边伴着音乐起舞,一边欣赏艺术品的美妙;即兴喜剧剧团的演员们夜晚到访美术馆,把喜剧人的智慧与浪漫传递给观众;沉浸式艺术疗愈活动中,艺术家利用展览的实景布置,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参与者收获积极的情绪体验。
“每一轮疫情过后,线下业务的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客流量回升至少需要2至3周的时间。”为应对这些挑战,林瀚表示美术馆选择延长开馆时间,通过组织丰富的艺术导览活动,让观众有更大的兴趣和更宽松的时间走进美术馆。“恢复开馆后,我们随即推出新一期的‘一日博主你也可以’免费观展团活动,力求缩短恢复期,让观众更有动力参与其中。”
林瀚进一步谈道:“通过策划高质量的展览和跨界创新活动,我们希望找到美术馆与观众对话的新途径,倡导一种‘艺术社区’的生活方式。”
新展频出,美术馆期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
在近期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一场线上艺术疗愈公开课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谈到要“以美育心”。他指出,艺术的疗愈功能在于接纳和正向构建,能够让人在理性和感性中保持平衡,从美的角度去看世界。“要让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融入这个时代。”他呼吁。
进入6月,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疫情好转,美术馆的各项工作也逐步回归正轨,积攒了许久的展览计划在下半年集中释放。20日,展览“青花的故事”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21日,“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25日,“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精彩亮相……在公众号最新一期“本周活动推送”上,王婧精心挑选了10个艺术展览进行推介,“新展频出、活动扎堆,北京文艺活动爱好者圈子又热闹了起来”。
“重新开馆当天,我们准备了三件与展览相关的奖品,送给头三位来参观的观众,没想到开馆的瞬间就全部送出了。”卢迎华介绍,接下来美术馆会围绕目前的两个展览展开研讨、导览和艺术教育等活动,下半年还会举办有关20世纪摄影历史的展览。“大家为此全力以赴,工作的紧迫性更强了,我们要想办法在有限的条件里继续推进工作。”
在深圳坪山美术馆,刘晓都和工作人员正在精心筹备“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展”这一项目。在他看来,深圳不缺传统型美术馆,而是缺少纯粹做当代艺术方向的公立美术馆,而坪山美术馆正要弥补这一空缺。“整个系列预计要做7位深圳当代艺术家的展览,上半年只做了1位,下半年预计再做4位,但是项目的全部细节我们要在今年敲定落实。”刘晓都表示。
暑假来临,木木美术馆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7月底8月初开幕的新展。“钱粮胡同馆将举办马丁·马吉拉在亚洲的首次个展,艺术家将会亲自挑选志愿者来参与作品的呈现,我们已经收到上百封报名邮件;798馆将迎来匈牙利青年艺术家萨波尔齐斯·博佐的首次美术馆个展,他的一些创作深受中国神话故事《大闹天宫》的影响。”林瀚表示,美术馆还会举办艺术市集、青年艺术节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如何应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林瀚给出了“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与观众保持沟通”“团队更加紧密友爱”“向同行学习”等一连串答案。“美术馆只是整个行业生态中的一环,行业复苏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愿意坚持去做。走得够远,才能看见。”他说道。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