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何争相聘任“院士校长”?
羊城派 2022-06-28 14:11

据媒体报道,6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全校干部教师大会,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聘任中科院院士李亚栋为该校校长的决定。安徽师范大学成为进入6月后,继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大学之后,第4所迎来“院士校长”的高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以来,至少有9所高校的新校长具有院士身份。

聘任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院士担任校长,地方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主要的考量或是通过“院士校长”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并带动学校的学术研究上水平;院士担任高水平院校的校长,也被认为和高水平院校的地位、形象更匹配。

什么人更适合担任大学校长?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弄清楚校长的职责是什么;其次,要明确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根据办学定位和目标,选任与之适合的校长人选。校长的主要职责不是搞学术研究,而是管理大学、服务师生,因此应重点考察校长人选是否懂教育、懂管理;每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聘任校长。

总体看来,我国社会更多从学术角度看待校长岗位,认为校长是一流学者、院士,才与校长岗位匹配。包括一些高校师生也认为,校长是院士,对本校的发展会更有利。所以,在选任校长时,是否有院士身份,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另外,也有人认为,如果校长是院士,会避免校长为申报院士“分散”精力,非院士的校长,想更进一步评上院士,就会在担任校长职务的同时,继续花时间搞科研,甚至会出现用行政权力调配学术资源为自己服务的问题。

校长的首要职责,是管好一所大学,因此,在选拔校长人选时,应关注其管理大学的能力,而不是把学术能力作为首要指标。对于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关注其管理大学取得的学校发展进步,而不是其本人所取得的发展进步。从校长职业化角度看,要让校长全身心投入管理好大学,还应该实行“利益回避”制度,即明确告诉校长人选,在担任校长后,必须全力做好校长工作,即便是院士、一流学者,在担任校长后,也不能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就需要院士在应聘校长岗位时作出选择,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校长岗位。

形成这一理念,对我国大学推进现代治理很重要。大学实行现代治理,必须推进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即不能由行政权主导教育权和学术权,学校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应由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负责。在发达国家,处理这一问题的基本方式,就是校长职业化,做专职的校长工作,就是一流学者,担任校长后也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甚至不再带博士生,而是全力做好学校管理和师生服务。

由于校长不再进行学术研究,也就避免了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谋求更多资源,避免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不分。我国社会在评价大学校长时,存在不是首先看其管理大学取得的学校发展进步,而是看其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倾向,如媒体经常报道,某位大学校长一边担任校长,一边带领科研团队攻关,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明确了校长的职责是管理好大学、服务好师生,在选任校长时,就可进一步建立把师生意见纳入校长选任过程的机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2011年到2012年,教育部曾探索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5所高校校长,并表示,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不足,扩大试点工作范围,推广试点经验成果,突破工作重点难点,不断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在选任校长时,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将有利于考察校长人选是否懂教育、懂教育管理,是否符合本校发展、建设的需要。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聘任“院士校长”或有借院士提高学校地位的考量,在校长代表学校出席各种活动时,院士身份可以为学校“增色”。这其实是需要破除的“唯帽子”观念。学校发展建设要重视“里子”,而不是看“面子”。地方本科院校要建好,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不能模仿名校办学,也追逐搞学术研究,提高所谓的学校排名。只有走出有特色的办学之路,聚焦内涵发展,才能推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办学质量。

文/熊丙奇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东北大学迎来100周年校庆
新华社 2023-09-16
促成校际间更多交流合作,高校校长们接连率团出国
澎湃新闻 2023-05-31
2022年已有19位两院院士履新高校校长
澎湃新闻 2022-12-29
中央批准:张平文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武汉大学 2022-12-28
姜保国院士任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曾带队抗击“非典”“新冠”
澎湃新闻 2022-10-15
两院院士密集出任大学校长,有何深意
中国新闻周刊 2022-09-27
北青快评 | 书记校长是否“回归”讲台,该由谁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2
中南大学迎来院士校长
文汇报 2022-09-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