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部根据法医秦明小说《尸语者》改编的网剧《法医秦明之读心者》登陆优酷。与以往“法医秦明”系列作品不同,该剧主要围绕刚毕业的年轻“秦明”而展开。如今,秦明本人已经位列“中国十大悬疑作家”,但他更希望大家把“法医秦明”系列看成职业IP,“我更多的是表达这个职业,而不是想通过新奇的作案手法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法医的职业价值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守护生命尊严的最后关卡。”
在接受采访当天,秦明还在值班备勤。对于今后是否会专门从事影视创作的问题,秦明坚定地表示“不会”,“法医秦明,除去‘法医’二字,一文不值,我不会舍弃法医这个身份。既然是法医,我就得上班,我就得有日常的工作,写作只是业余爱好,我哪有时间去监制、制片?”
《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主要讲述了初入职场的“秦明”为了调查母亲遇害的谜团,只身来到母亲的老家龙番市,意外卷入一宗凶杀案。在一个个案件推理过程中,秦明从青涩到成熟,并以自己过硬的专业实力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尊重,与大家建立起深厚感情,也逐渐接近真相。
秦明透露,《法医秦明之读心者》改编自他的第一本书《尸语者》,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其实源于委屈——那个时候大家不了解法医,不愿意跟法医握手,不愿意跟法医同桌吃饭的人也很多。
“当时我原本以为,法医是一份受人尊重的职业。但干得久了,我发现大家对法医这个职业并不了解,甚至有人还问我是不是在火葬场上班。”所以秦明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希望尝试着让大多数人对法医这个职业,从偏见变成崇敬。“同时,我也想通过各式各样的案件,让大家提升对谣言的免疫力,因为你掌握了一定的法医学知识,你就不会轻信谣言,不会被带节奏。”
秦明说,自己进入这一行也是“稀里糊涂”,因为自己的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护士,当时一个劝他当警察,一个劝他当医生,他就折中选了一个法医。入学时,法医究竟是干什么的,他自己都不知道。对秦明本人来说,初入职场的生涩感记忆犹新,“我是1998年入学皖南医学院法医系,但那时候还没有任何影视作品来描述我们这个职业,就连我们知道得比较早的《鉴证实录》也是后来才看到的。”
与剧中的秦明一样,秦明刚当法医时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他解剖的第一具尸体就是小学同年级的同学。“当时,我看到他的面容的时候,大脑里一片空白,几度想到放弃。后来,我在老师的鼓励下,才坚持了下来,并决定一定要当个好法医。”他把这段经历写入了《尸语者》,让更多人了解法医的不易。
抱着把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的目的,秦明开始了创作,没想到一写就超过了十年,出版了13部小说,其中9部《法医秦明》系列,还有4部《守夜者》系列。在写作中,秦明逐渐明确了这份“副业”的价值,“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笔,去弘扬正能量,倡导公序良俗。揭露不好的社会现象,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怎么避免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懂得怎样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法医秦明”系列作品频频影视化,秦明也会亲自参与,比如这部《读心者》他就亲自教扮演者张耀法医持械的方法、解剖动作,还有一些实用知识。不过,秦明也坦言说目前影视剧中的“秦明”都不像自己,“外形上都不像,他们都很帅。大多数剧里会把秦明塑造成比较高冷、严肃的形象。”
“实际书里的秦明是一个‘死胖子’,是喜欢插科打诨、性格比较开朗的人,我本身也是这样的,接触过的法医大多数都是这种性格,可能他们看惯了生死,所以对生活的态度会比较积极,喜欢开玩笑。”他笑说。
谈到接下来的创作,秦明说现在中国的命案发案率非常低,法医接触的案子越来越少,但读者完全不用担心他灵感枯竭,近代法医和古代法医有很多故事他都很想去写,“选题很多,精力很少。”
另外秦明父亲是刑事技术警察,退休后整理了自己的工作笔记,把印象深刻的案例写了出来,秦明将父亲笔记改编成了《燃烧的蜂鸟》三部曲,今年暑假会出版第一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