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跟平时比差了些,而且货到了之后,由于没有提单,大多是堆积在港口,滞纳金比较高。”从事木材进口多年的林先生说道。
“本来年后是业务高峰期,但受疫情影响,交货周期延长,客户担心订单交不了货,3月和4月公司订单量下降,5月可能会好转。”从事医疗耗材出口的刘洁称。
“4月接单情况同比来看还算稳定,但是出货比较难,物流成本明显提高,原材料短缺。”从事硒鼓墨盒出口的高女士坦言。
近期,受疫情影响,众多上海外贸企业再次迎来考验:提单无法收发、货运物流受阻、交货周期延长、原材料短缺、订单大幅减少.....当前,重点行业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但于外贸企业而言,复工复产仍面临一定挑战。
对此,上海相关部门推出了诸多举措,包括加大对外贸易信贷支持、对外经济合作信贷支持、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支持等,助力企业恢复经营。多位在沪外贸企业主对第一财经记者提及,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需多方支持,首先就是物流的恢复,物流不畅通,企业经营难以运转;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复工,企业跨境支付通常由银行结算,目前仍存卡点;还有税务部门的恢复等,一些企业发票即将用完,没有发票,其他工作也较难开展。
单据被卡住,货物堆积
从客户询盘到货款结清,在企业进出口贸易中,每一笔订单的跟进都有严格的顺序和流程,主要包括报价、订货、确定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等等。
对于这些环节,林先生已十分熟悉。“只是没想到,疫情之下平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也被放大了。”他提到的这件“小事”,就是实体单据的收发。
比如,在进口商提货时,通常需要提单。所谓提单,是指出口商办理完出口通关手续、海关放行后,由航运公司签出、供进口商提货、结汇所用的单据。
据了解,航运公司所签的提单根据信用证所提要求份数签发,一般是三份。出口商留二份,用以办理退税等业务,一份则寄给进口商用来办理提货等手续,进口商提货时,必须持正本提单、箱单、发票等材料。
“一般外商会通过快递的方式寄回国内,先交由银行审单,银行审好单之后,向外商付钱,再寄给公司,或者由公司的员工去取。凭借这一单据和其他材料,公司才能去港口提货。”林先生介绍称。
但如今,受疫情影响,上海地区快递尚未恢复,单据无法流转,进而影响货物周转周期,出现了集装箱、货物集中存放在码头的情况。而随着存放时间的累积,企业还需向船务公司缴纳滞箱费,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林先生所在的公司——上海胜握胜林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商之一,连续多年居国内首位,与新西兰、加拿大等境外木材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据介绍,公司进口木材包括辐射松原木、白松原木、落叶松原木、铁杉原木、花旗松原木、樟子松板材、云杉板材、SPF板材、冷杉板材、蛇纹木、巴西原木等,业务范围覆盖全国重要木材贸易港口周边地区,包括岚山港、天津港、太仓港、青岛港、张家港等。
“比如,集装箱到了青岛港后,船东见不到单据,是不会放行的。”林先生举例说,但现在,银行审核好单据后,没法将单据从上海寄出,货物只能放在当地港口。“一个集装箱如果滞留一个月的话,滞纳金都抵得上箱子里木材的原价了。”
如此一来,公司的库存会有积压,对资金周转带来压力;同时,作为国内主要木材供应商,这也使得供应链上下游的流转效率有所降低。
图片来源:受访者林先生提供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在于,由于疫情封控,一些外贸人员无法飞到别的城市验货,这也给业务开展带来了较大难度。一位从事外贸十余年的老外贸人说,“大家复工复产的意愿很强,毕竟是做外贸,还是要到港口亲眼看到货物才安心。”
物流受限,成本上升
相比进口企业的单据被卡,对于不少出口企业来说,物流受阻和运输成本的增加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疫情封控以来,上海港口受到影响,公司相应的就将货物转到了周边的港口,像宁波港等。”刘洁告诉记者,这使得国内运输费用大幅增加。
刘洁所在的上海汉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汉泰医疗”)是一家出口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的企业,经营产品包括导尿管、气管插管、喉罩、面罩等,主要出口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区,月均营业额100万美元左右。
汉泰医疗工厂设在南通,从工厂到港口的这段运输令公司头疼。“疫情封控期间,各地运力都有减少,很多司机被隔离,车少人少,使得国内运输价格大幅上涨。”刘洁称,目前从江苏到宁波港口的运费已经翻了一番。
高女士和刘洁有着同样的感受。高女士公司的工厂设在嘉善,以往都是通过上海港出口至亚洲邻国、欧洲、中东和南美等国家,但因为此轮疫情封控,不得不转运浙江的港口。
“我们的货物都是从上海港出运,目前上海的拖车无法正常运作。只有舍近求远,更换出运港口,造成物流成本剧增。”高女士称,比如,从嘉善到上海港,一个集装箱柜的运费是3000元左右,而从嘉善到宁波港,价格则可能在6000元。
而当越来越多的公司转运到周边的港口时,这些港口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拥堵的情况,这给企业出口运输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高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公司从国内运输货物至海外交货花费时长大多为30天,如今变成了60天+。“客户主要对‘+’的时间非常不确定,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2022年3月中国中小微外贸企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也显示,由于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引发的重点外贸城市物流仓储、集卡运输、港口运输短暂性承压,供应链效率表现相对低迷,平均发货时间由2021年11月份表现最好的29天延长至31天。
交货时间的延长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接单情况,近来上海不少企业反映3月和4月订单量明显减少。
比如,对于汉泰医疗而言,3月通常是往年的业务高峰期,过年期间积累的需求往往会在该月释放出来,订单量一般是2月的两倍,但今年3月订单不及往年,到了4月,订单量进一步下降,同比下滑约50%。
高女士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客户收到货后,才会下新订单,眼下,交货周期拉长,出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这意味着,给公司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抢单的机会。她称,“客户会认为公司的交期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地方。”
除了订单的减少,物流受阻所带来的衍生问题还在于原材料的缺失。目前,随着疫情封控持续,一些企业的工厂收不到原料配件,比如小零件或者包装材料等,这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仍需打通多个堵点
主要出口市场港口拥堵、物流成本较高、集装箱周转持续不畅等问题给国内外贸市场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出口2736.2亿美元,同比增速较3月下降10.8个百分点至3.9%。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这些不利影响仍将持续。为了缓解这一情况,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如上海市商务委与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联合发文推出“五个确保”助企抗疫、稳外贸、护民生举措,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抗疫情促发展的通知》,明确加大对外贸易信贷支持、对外经济合作信贷支持、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支持等。
上海银保监局在此前发布的抗疫措施中也提出要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外汇局上海市分局还建立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专班,引导银行加大资源投入和内部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作为国家唯一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在沪分支机构,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积极采取灵活措施,确保服务“不断档”。封控以来,公司累计为企业批复新增承保限额2389件,合计金额28.2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协调总公司和银行,实施积极的快赔先赔政策,克服多重难题,及时为汉泰医疗等企业拨付了赔款,确保企业资金不断流。
另外,作为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通过设立专项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投放应急响应贷款等务实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信贷支持。疫情期间,该行为上海胜握胜林业公司及时提供了近2000万美元的进口项下贸易金融服务,支持了企业外贸业务的平稳开展。
目前,上海胜握胜林业公司作为国资委管理的唯一林业央企,也在开展多项措施保障木材的进口。截至4月末,公司累计进口木材到港50余万方,对外进口开证约1亿美元,持续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木材供给,助力国家六稳六保战略和双循环发展格局。
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该行针对外贸企业出口、进口业务分别设立300亿元、200亿元人民币专项额度,并对外经、普惠金融两大领域,各设立100亿元人民币专项额度,对符合支持范围的重点企业,根据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设立快速评审通道,并将积极运用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或向总行争取其他利率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疫情期间,为确保金融服务不断不乱,该行三分之一员工一个多月来连续值守办公楼,其余居家办公员工近期也开始逐步有序返岗,全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满足复工复产资金需求。
不过,多位外贸企业主表示,外贸行业的复工复产仍需多方合力。除了物流、快递行业的支撑外,还需有更多金融机构的复工复产。还有业内人士建议称,考虑到当前疫情,金融机构总部适度向上海分支机构倾斜资源,提供差异化的专项支持政策,将更好助力复工复产。
林先生称,公司对外支付一般是通过银行开具信用证的方式,目前只有一些大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可正常办理业务,其他一些中小银行仍有困难,亟待更多银行机构的复工复产。“银行不复工,授信额度启用不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业务情况。”
另有外贸企业主反映,公司发票即将用完,如果不能正常申领发票,不仅公司业务开展会受到影响,整个供应链也存卡点。(段思宇)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