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以来,我国吉林省、上海市等多地发生疫情,6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5月以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整体趋稳,但仍存在反弹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22年高考季临近,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不少省市已对即将到来的春季高考及普通高考出台相应的疫情防控政策。其中,上海市对高考是否延期仍在审慎研究,吉林省要求考生考前14天至考试结束期间不得离开考试所在地,河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充分做足疫情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严重疫情情况下的组考准备工作。
上海:高考是否延期将审慎研究
受疫情影响,上海市自3月12日起停止线下上课,全部转为线上教学,至今已近两月。高考临近,不少上海考生担心高考是否延期。对此,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回复网友咨询时称,我们期盼疫情散去,考生能正常考试。教育主管部门、考试机构都在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审慎研究制定考试方案,我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告知考生和家长。请务必持续关注该院官网“上海招考热线”(www.shmeea.edu.cn)和官微“上海国子监发布”的各项考试安排的最新通知。
吉林省:考生考前14天至考试结束期间不得离开考试所在地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5日在官网发布《吉林省2022年普通高考考生防疫提醒》,提醒广大考生做好应试相关准备及疫情防控工作。
该提醒称,考生须于5月16日前主动向属地考试招生机构报告滞留状态,遵守各地防疫要求,及时返回考试所在地。考前14天(5月24日)至考试结束期间,考生原则上不得离开考试所在地。具体防疫要求以属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为准。
所有考生(或同住人)应从考前14天(5月24日)开始,完成“行程卡”和“健康码”注册,并填写《吉林省2022年普通高考疫情防控考生承诺书》和《2022年普通高考健康状况和旅居轨迹监测记录表》。在6月6日熟悉考场时,所有考生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考前3天,考生要向所在学校或考试招生机构上交如下材料:①《吉林省2022年普通高考疫情防控考生承诺书》扫描件或照片;②《2022年普通高考健康状况和旅居轨迹监测记录表》扫描件或照片;③当天的“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防控行程卡”截图;④当天的“健康码”截图;⑤从省外返回考生的返程证明(车票、机票等,日期和姓名需清晰)扫描件或照片。各学校经严格审核后,于6月4日中午12点前统一出具书面报告,证明考生可以正常参加考试,报属地考试招生机构。
该提醒称,对考前14天至考试结束期间离开吉林省或发热等情况,不符合当地防疫要求的人员,考生不得与健康考生同考场参加考试;因考生个人原因,未主动报告滞留状态、滞留信息造假、拒绝配合属地考试招生机构完成摸排信息,由此不能按时参加高考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根据疫情形势变化,组考防疫相关要求会有相应调整,考生须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受此前疫情影响,吉林省高三学生于5月5日正式复学复课。
天津:无法提供72小时内天津市内两次核酸阴性证明考生不得参加春季高考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6日通报称,2022年春季高考(面向中职、高中)及高职升本科文化考试将于5月21日举行。为保障广大考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市高招办要求考生须严格遵守天津市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考前14天内,不到旅游景点、人员密集场所活动,避免与有疫情风险的人员接触。已在天津市的考生,须继续坚持非必要不离津,保持居家或家校两点一线;仍在外省市的考生,务必尽快返津,以免因疫情变化而影响参加考试,旅途中须做好个人防护,并及时向居住社区和报名单位进行双报备。
自5月7日起,考生须准确如实记录本人和同住人的健康状况及旅居史、接触史等情况,签署安全考试承诺书,并于考试当天入场时,将填有考前14天内健康情况的“个人健康卡”(附后)上交监考员。
考生若在5月7日至5月20日期间从外省市返津,须立即报告报名单位;由卫健、疾控和教育等部门综合研判后,须提供考前72小时内天津市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其中一次必须为考前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且两次核酸检测间隔时间须超过24小时),方可参加考试。无法提供证明的考生不得参加考试。
考试当天,考生若为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或为天津健康码“红码”,或处于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状态,或处于天津市封控区内,不得参加考试。
河南:做足疫情变化甚至严重情况下的组考准备工作 郑州市尽快安排高三学生返校
4月28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考试招生管理水平,严格落实防疫措施。
通知要求,各地要在保证考试安全和公平的前提下,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根据当地标准化考点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考场。要强化考前人员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应在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指导下,制定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考前管理方案并及早发布。要指导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按要求做好考前14天本地健康监测、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域流动、不到人群流动性较大场所、不前往中高风险等级地区等。要开展考前健康筛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共同制定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筛查方案和组考处置预案,明确健康筛查对象、项目和时效,以及健康筛查异常考生参加考试的防疫组考方案。
要制定考生进入考点的健康筛查结果快速核验方案,避免考点出现人员聚集。原则上安排接种过疫苗的人员担任考务工作。考生所在学校要统一组织考生有序应考;考点学校负责本考点考生考试期间疫情防控,按要求配备一名由卫健部门派驻的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齐配足防疫物资,加强考生与考务工作人员防疫知识和操作培训,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全面规范消毒、保持人员间距、有序错峰离场等各项措施,坚决守住不因组织考试引发疫情传播的底线。要加强疫情形势的分析研判,充分做足疫情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严重疫情情况下的组考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受近期疫情影响,5月3日,郑州市发布通告,主城区内学校、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暂缓开学,启动线上教学。
5月5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由于疫情多点散发,迅速蔓延,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和毕业年级学生的复习计划。为了守住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底线,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深入研判,郑州市做出了学生暂缓返校转为线上教学的安排。
据介绍,目前,郑州市各级教育部门正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形势,实时分析研判,只要疫情防控条件允许,将第一时间尽早尽快安排高三学生返校,实行封闭管理,冲刺高考。
四川省开展滞留外省市考生情况摸排 考生考前14天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4月26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开展四川省2022年普通高考滞留外省(区、市)考生情况摸排的公告》,公考称,请滞留考生分别于4月28日、5月8日、5月15日当天15时前主动向报名点中学或报名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报告滞留状态,按要求做好返程安排。
对确有困难无法按要求返回报名所在地的滞留考生,须立即向报名点中学或报名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报告。5月22日起,每天15时前主动向报名点中学或报名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报告滞留状态。
公告称,滞留考生在外滞留期间及返回报名所在地后须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流动,5月24日(考前14天)起,做好个人健康状况监测,并按要求提交监测情况。因滞留考生未主动报告滞留状态、滞留信息造假、拒绝配合报名地中学或报名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完成摸排信息,由此不能按时参加高考的后果由本人承担。
山东:不因疫情影响考试 不因考试引发疫情传播
4月22日,山东省教育厅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教育考试防疫和对考生的有关提醒事项。会上介绍,上半年,山东省还将组织体育专业考试、春季高考技能测试和夏季高考等12项教育考试,将坚持精准防控、应防尽防,确保“不因疫情影响考试,不因考试引发疫情传播”。考生应服从考试疫情防控规定,服从考试管理且诚信应考。
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省将坚持精准防控、应防尽防,精准摸排考生情况,精准设置考点考场,精准采取“点对点”接送、送考上门、跨市借考等方式,建立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和考务车辆“点对点”正常通行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考试组织的影响。同时,我省严格规范“两次安检”和考场监考,坚决将手机等作弊工具和替考等违规行为挡在考点考场之外。各有关部门也将密切配合,优化考生服务,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对于考生安全参加考试而言,必须配合做好“山东省电子健康通行码”申领,于考前14天起开展个人健康监测,减少跨省、跨市区域流动和人员聚集,无特殊情况不要离鲁,以确保考试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跨区域(本市以外,含跨省、省内跨市)参加考试的考生,须持有启程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需要提前2天到达考试所在市,抵达考试地当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第二天下午再进行1次核酸检测。考生要根据属地有关防疫安排,提前预定酒店,并相对集中封闭管理,在酒店内实行单人单间,单独就餐。
为减少人员流动、保障人员安全,考生赴考请尽量减少陪同人员。抵达考点后,按照考点工作人员安排,有序排队入场和离场,应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考生进入考点、考场时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低风险地区考生考试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非低风险地区、备用隔离考场的考生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据山东省教育厅消息,5月3日至15日,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在山东师范大学进行,对考生实行分类“点对点”集中接送,全程闭环管理。据悉,本次考试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管理,委托山东师范大学组织实施。全省以市为单位分为3个批次,每批次考试时间4天。全省参加考试考生共22801名,比去年增加2024人。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屈畅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