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教授吕舟等嘉宾做客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直播间,为观众揭秘北京中轴线保护和申遗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通过中轴线透视北京这座古城的发展脉络。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通过中轴线申遗 呈现中华文明历史脉络
目前,北京中轴线上已经有三处世界遗产,为何还要推动整体申遗?单霁翔介绍,中轴线上已经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但它们只是壮美中轴线的一部分,中轴线上还有很多文物古迹、文化景观,推动中轴线整体申遗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吕舟介绍,北京历史文化丰富,一共拥有7处世界遗产,从史前一直到明清整个文化脉络在北京都有呈现,如何通过中轴线把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好地呈现出来,这是中轴线申遗的一大意义。
单霁翔介绍,世界遗产公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50年时间,其间全世界共评出1154处遗产,可见评审过程非常严格。根据最新的申报要求,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处,中国虽然有极其丰富的遗产资源,每年也只能挑出一处来申报,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中轴线的文化价值 完全符合申遗标准
吕舟介绍,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反映了中国文化当中最重要的内容,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秩序的遵从等。中国“以中为尊”的思想在城市建设中最好的体现就是中轴线。中轴线对北京整个城市的影响体现在它是整个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体现城市规划的杰出范例。同时,中轴线又是很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比如新中国成立等很多历史大事件都是发生在中轴线上。从这些方面来看,中轴线完全符合世界遗产申报的条件。
中轴线上的故宫是对秩序的最好体现。单霁翔介绍,中轴线三个字本身就是秩序感的体现。“以中为尊”,故宫建筑大面积的平衡、对称、秩序感,构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故宫九门都在一条线上,而这条线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整个7.8公里的中轴线上有住宅建筑、桥梁、祭祀建筑、园林等立体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一条统领城市的天际线。
据吕舟介绍,元朝规划北京城的时候是先建中心台,然后再定四边的轮廓,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从元代到明代、清朝,其实都在不断加强对中轴线的建设,所以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轴线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对此,单霁翔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说,考古证明,明代中轴线和元代中轴线是一脉相承的,中轴线从原来的3.8公里变成4.8公里,后来又变成明代的7.8公里,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元代以来最重要的建筑基本都在中轴线上,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最高观念。
申遗过程就是 推动中轴线保护的过程
多年前,故宫的筒子河污水横流,北京经过三年整治,恢复了筒子河的碧波荡漾;天坛医院的整体搬迁,帮助天坛公园恢复大面积绿地;北京市少年宫搬离寿皇殿,促成了这一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多年来,为推动中轴线申遗,北京市付出了极大努力,中轴线周边环境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大运河回来了,有接近480米的运河水系在中轴线的范围内,这些在过去都是难以想象的。”单霁翔说,“中轴线申遗的过程就是推动中轴线保护的过程,可以促进人们对其价值的进一步理解。”
对此,吕舟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吕舟表示,要推动中轴线成功申遗,其保护状况非常重要,近年来北京市在中轴线沿线文物腾退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这是我们这两年来最重要的工作”。吕舟介绍,中轴线上相关建筑的修缮以及环境整治的完成度,是中轴线申遗进程中的关键一环。以先农坛为例,作为中轴线上重要的遗产构成要素,其周边环境是否满足申遗条件是评价其整治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
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展如何?吕舟透露,中轴线申遗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目前,正阳桥考古正在进行中,这里是中轴线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吕舟表示,此前在正阳桥考古发掘中已经发现了镇水兽。根据历史记载,正阳桥应该还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希望通过考古能进一步还原正阳桥的原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