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高芬又在上海过了,她已经三年没有回武汉老家过年。
1989年出生的高芬,从浙江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后,于2017年来到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成为了一名实验室检测人员。自2020年上海出现新冠疫情以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她第一时间加入单位新冠病毒应急检测队伍,参与新冠病毒样本的检测。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部署,今年的除夕、大年初四,她坚守在实验室一线检测岗位。
1月31日除夕当天上午8点不到,高芬就从家里赶到了上海市疾控中心开启了12小时的工作。
“我们实验室采取的是轮班方式,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我今天要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高芬说,新冠肺炎疫情实验室应急检测工作,关系到病例的判断,有一套严格的流程。
当日,她走进检测实验室前,做好了个人防护的穿戴,穿上连体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手套、鞋套等。进入实验室,整理标本是最先一步,她小心细致地将标本放入试管架,对号入座,随后完成了核酸抽提、配置反应体系、加样、核酸扩增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再进行检测结果的分析和判读,打印标签,分装标本等。
“整个核酸检测过程,我们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有丝毫的错误。”高芬说,实验室采用三级防护,经常需要通宵,她和她的所有同事都是随时待命,严阵以待、坚守岗位,已在三级防护服里度过了两轮的四季。
2020年上海刚出现新冠疫情时,由于疫情来得有些突然,碰巧赶上春节,因此检测人手相对紧缺。那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之下,检测人员有时候连续30多个小时在岗工作。
“傍晚6点进入实验室检测样本,一抬头就是凌晨2点了,低头再检测,再抬头,又是凌晨4点了,出实验室打报告,已经是第二天的8-9点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很快过去,这也是很多同事的状态。”高芬说。
经过700多天的奋战,他们的实战经验日益丰富,像高芬一样的实验室一线检测人员都能做到应对从容、紧张有序。今年,40多人组成的常态化病毒检测队伍被分成了9组,交替轮班,工作时大家都严肃而认真,工作之余大家都是打成一片、笑成一片,他们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牛奶、饼干、苹果、自嗨锅等可供充饥的食物,还有通宵值班时可供小憩的折叠床。
春节了难免会想家,让高芬开心的是,尽管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她已经在春节前收到了妈妈亲手做的绿豆糍粑,除夕这天她还尝了好几个。
“尽管今年都不能回老家了,但能参与到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这场‘战疫’中去,发挥一点光和热,我和同事们感到很荣幸。”高芬说,在检测队伍中,有年纪较大的,很多家里还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还有一些人也像她一样,三年春节都坚守在疾控岗位上。大家没有任何怨言,舍小家,为大家,不分昼夜、时刻待命,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给自己带来强大的精神鼓舞。
这一天,她默默许了一个新年心愿。
“希望明年兔年,我可以回武汉过年,跟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吃一次地道的武汉热干面,尝一尝妈妈亲手做的菜,这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高芬相信,这一天一定不会远!
编辑/孙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