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什么提出“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这一具体目标?
胡智锋:这一具体目标是我们在全球培育最大的电影市场,实现我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目标的关键保障。2021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但高水平、高质量的国产电影数量仍然有待增加。我国每年出产数百至上千部故事片,但能够在院线放映的还不到一半;在院线放映的影片当中,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比如票房过亿元的,还不够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不能仅靠 “撒芝麻盐”式的扶助方式,也不能仅靠提升影片的产量。如果每年能有50部左右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片,就能有力带动国产电影整体水平的提高,就像我们在一个领域需要培养拔尖人才,因为他们的号召力比常规人才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电影强国,为此就必须树立标杆,高质量影片占比要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以此拉动更大的产业效能。高质量影片最直观的市场数据之一,就是过亿元票房,因为这样的影片具备一定的人口覆盖率,能相对验证影片的受欢迎程度。
记者:实现这一具体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
胡智锋:有利条件很多。我国人口众多,电影市场巨大,只要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充分保障的。
第一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我们的电影整体政策设计始终有条不紊,这是最有利的因素。
第二是在过去几十年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电影行业培育了一些成熟的核心电影企业,除了中影、上影这些老牌国企之外,还出现了博纳、华谊兄弟、华策、正午阳光等民营企业,它们拥有成熟的制作经验,形成了很强的电影制作、生产、传播能力。
第三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和产业的打磨,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电影生产和制作队伍已经形成,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正在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四是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主流大片成为国产电影的领头羊,有力地拉动了电影市场,比如《长津湖》《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等。
第五是我们的电影观众非常热爱国产电影,很多年轻人成为观影人群,也有相当一批中老年人走进了影院。
记者:实现这一具体目标还面临哪些挑战?
胡智锋:首先,我们现在仍在防控疫情,影院的观影场次和开放度还受到一些影响。比如根据《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第三版)要求,影院全部采用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原则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75%。另外,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延长休息时间,不同影厅错时排场,避免进出场观众聚集。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观影人次为11.67亿,相比2019年的17.3亿有所减少。
其次,中国电影虽然整体向好,影视机构数量不少,但是也还需要更多像博纳、华谊兄弟、华策、正午阳光这样有强大影视制作能力的机构以及真正成熟的制作团队,需要更多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和制作人。所以我们亟须练好内功,培育具有市场应变能力的成熟市场主体,创作出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类型丰富的电影作品。
第三是如何调动更多观众观看电影。我们有14亿人口,但是进电影院买票看电影的观众,相对我国人口总数来说仍有提升空间。影院的收入依然是电影的核心收入,我们应鼓励观众走进影院,用自己的实际观影行动为中国电影加油。
记者:为了实现这个具体目标,您认为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胡智锋: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是政策保障。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积极推动电影发展。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对重点影视项目进行直接补助。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通过政策来激发产业活力。2019年5月通过的《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了推进影视业改革的方向。2020年,国家电影局积极协调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重点影片的创作和宣发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出台帮扶电影企业纾困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还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2021年,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要求加强电影版权保护,依法打击短视频侵权盗版行为,维护电影高质量发展良好网络环境……我认为,针对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相关政策可以更灵活、更开放、更有利于电影生产力的解放,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是人才保障,要培育人才,培养队伍。年轻一代电影艺术家的崛起,是电影事业发展的关键。现在张艺谋、陈凯歌等依然是国产电影导演的中流砥柱,他们有的已经年过六旬,甚至已经年过七旬。中青年艺术家一定要接好班,保持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是要有数量多、类型丰富的好剧本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出现更多的好电影。
第四是要进一步培养观众,尤其是高水平观众、青年观众。有关单位和机构应积极开展群众性影评活动,并通过互联网拉动年轻一代的电影爱好者。
我现在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在队伍建设、艺术创作、未来电影观众的培育等方面,我们担负着更大的责任。我们也要配合电影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我们的工作。(记者 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