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尤其以《饮酒》二十首组诗著称。
陶渊明的饮酒是越饮越明白的,饮着饮着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
他的饮酒诗里不仅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还蕴含了面对人生的智慧。
1
第一杯给“人生”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四》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有太多文人志士做过思索。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的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做到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发现、享受自然与生活中的美,随心所欲,快乐而活,大概就算不负生命。
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记录下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黄昏将尽,结束一天的田间劳碌,陶渊明回到家,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门外景致。眼下已入秋,菊花开得恰好。
他端着酒杯来到花丛前,静静观赏了会,发了会呆,不觉露水滋生,沾湿了花瓣。
看着花瓣在酒水中,上下浮漾,他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离世俗嘈杂更加远了些。虽然物质贫困,却因心灵的平和安宁而感到踏实。
快乐,原本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世人只因欲求不满,心思复杂,快乐才会变成奢侈,正如这两句话: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长大后,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看清名利荣辱,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抵达自己的方向。
人心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能装的下欲望,就装不下其他。
减少干扰,人才能专注,才能笃定。
2
第二杯给“自己”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如,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一生,都在贫困中学习着如何坚守自己,如何让自己不被外界带走,而是让世界跟着自己走。与其辛苦一场,去当争名逐利,不如回归田园,自由自在、安安心心地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习惯说,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就该试着改变自己。
为了迎合环境,为了更好地生活,违背意愿地改变自己,这属于大部分人的活法。
陶渊明反其道而行,所处环境不适应自己时,他宁可选择离开,也坚决不改初心。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都在成长的过程里,以适应社会为借口,渐渐地失去了自己,只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标签。
人生路漫漫,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会迷失。
虽说不管走哪条路,结果都是殊途同归,不一样的在于沿途风景。
只要觉悟,还是得听从本心,回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上来,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做为名利而博弈。
3
第三杯给“生活”
忽而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其一》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这是陶渊明《饮酒·其一》中的两句,意思是说,既然不期然而然地获得一壶酒,那就啥也别想,只管痛快畅饮,一醉方休。看似在说喝酒,甚至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意味,其中却包含着一种正能量的处世哲学: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人都应该活在当下,学会享乐生活。
人活在世上,最怕的不是穷困潦倒,也非众叛亲离,而应是希望的泯灭,自我的放弃。人生不可能至始至终一帆风顺。
陷入逆境时,有人哭天抢地,捶胸顿足;有人灰心丧气,坐以待毙。
陶渊明潇洒得很,他认为:忽而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人生虽苦
睿智的人懂得苦中作乐。
陶渊明看破梦幻泡影的人生,自然也就放得下功名利禄。
只要能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存,然后小酒喝喝,诗文写写,悠哉自在,便是人生。
真正的英雄,既有死里逃生的英勇,也有视死如归的坦然。
真正的希望,并非来自别人,而是源于自己。
哪怕山高水远,天遥地远,哪怕厄运将来,弹尽粮绝,还能怀有一颗平静心,该吃吃,该睡睡。
人只要活着,当下这一刻已然被拥有着。
不管发生什么,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当下,始终被我们拥有,直到生命终结。
为何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知易行难。
而陶渊明,真正做到了四个字:活在当下。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