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碳金融” 绿色金融驶入“快车道”
经济参考报 2022-01-05 10:12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多家机构测算我国为实现碳中和的未来投资规模都在百万亿元级别,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发挥金融支持的“杠杆”作用?2021年,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开市运行,碳金融等系列创新探索“快马加鞭”,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金融工具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体量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绿色转型的加快,我国绿色金融的体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绿色金融产品中,绿色信贷是重要主力。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

为适应绿色发展趋势,各大银行都加大绿色贷款产品的创新。比如浦发银行推出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创新性地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碳减排目标和融资利率挂钩,如果企业实现了上一年度的指标,贷款利率就会阶梯式下调,部分企业最终可享受低至3.2%的优惠利率。

除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也明显增长。统计显示,我国2021年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超过5600亿元,超过了2020年全年,尤其是随着全国碳市场运行,碳中和债等一系列“碳金融”产品密集发行,成为市场创新的热点。

上海清算所的数据显示,作为债券登记托管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上海清算所2021年前11个月支持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额达30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0%,截至2021年11月末,上海清算所绿色债券的托管余额达3800余亿元。

此外,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等绿色金融手段不断扩围,也进一步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太保介绍,目前其已为全国超过4000家企业提供环境污染风险保障,将传统的保险转换为“安责+环责”保障,助力企业实现绿色环保、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

体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是2021年以来政策支持的全面升级:全国碳市场开市,向全社会宣示了减少碳排放的价值,同时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目录调整、碳减排支持工具创设以及碳中和债券等工具创新等,都推动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放量”。

绿色金融是一种“三维”的投资

在不少公众印象中,金融无所谓“颜色”,绿色金融是不是为适应“双碳”目标而进行的一次“贴标”行为?

从投资角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邱慈观对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给出了他的理解。“传统的投资方式中,投资人主要关注风险和回报两个维度,而绿色金融将传统投资忽略的资金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包含进来,是一种‘三维’的投资。”

“绿色金融的基础是绿色经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芮萌也表示,发展绿色金融涉及的一个重要术语是“外部性”,即在生产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对外界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环境。以前企业和个人考虑“外部性”较少,需要全社会为其“买单”,但在实现绿色经济过程中,这一“外部性”需通过某种机制或措施体现在企业或个人的成本中。

全国碳市场的开市正是其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出碳价,意味着减碳将获得回报,而继续排碳则会付出代价。”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表示,碳价格不仅为“绿色”还原到资金成本中提供定价参考,碳价涨跌传递的信号也引导着资金、资源的重新再配置。

绿色金融机制下,一些传统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资产“变身”绿色资产。“我们将30万吨碳汇产品预期收益作为质押标的物,向兴业银行贷款2000万元。”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总经理詹旋常介绍,利用林业碳汇作为质押物,顺昌国有林场的生态资源实现了高效转化,体现出绿色经济的价值。

任重道远 “转型金融”仍需“加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业界专家看来,服务这场转型“硬仗”,绿色金融还应有更大作为。

目前,绿色金融创新已拓展到个人市场,不少地方试点碳积分、碳账户等创新。比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推出“1元碳汇”,利用顺昌丰富的森林碳汇资源,只需花1块钱就能购买10千克碳汇,用于日常抵消出行与生活的排放量,实现个人碳中和。

但更广泛的对象仍是实体企业,尤其是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企业,亟须得到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看来,绿色金融不仅要关注“纯绿”的项目,也要关注目前“高碳”、未来可能转化为“低碳”甚至“零碳”的项目,需要大力研发和推广“转型金融”产品。

随着减少碳排放成为国际共识,国际上对含碳项目的金融支持越来越谨慎,除了取消对煤炭开采、煤电项目等的后续金融支持外,不少金融机构还陆续从一些含有碳排放的项目中撤资。

对此,李志青认为,我国现阶段还不可能将含碳排放的项目排除在金融支持范围以外,如何进行有效支持,无疑考验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对于大的经济体和金融机构,无疑不是做选择题,而是如何提供更好支持的问题。”在李志青看来,绿色转型正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这一领域未来想象空间巨大,把传统的金融需求进一步细分,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领域。”芮萌说。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交行北京市分行:擦亮绿色金融底色 以金融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宁夏银行“碳中和”行动再深化 推动绿色金融深入社区与企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央行网站 2024-04-10
首届碳博会闭幕!“绿色金融”成银行共识 但这个难点亟需解决
证券时报 2023-06-17
险资遵循“双线配置” 绿色投资进入快车道
证券时报 2023-04-27
绿色金融驶入发展快车道 融360等金融科技企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1
银行券商争相布局 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证券报 2022-11-29
服务实体经济 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证券报 2022-10-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