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数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发现的一条城市开发建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全新路径。当 2021 年下半年北京以五年规划的方式为城市更新绘就顶层设计之际,这一路径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一条民生之路、发展之路和基层治理之路。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正是这条路上的一道道最显眼的“风景”。据了解,在2021年确认558个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本市2022年还将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00个、完工100个。
“新”如何生于“旧”?“老”又怎样改成“新”?当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协北京十三届五次会议拉开帷幕,崭新的2022年向我们走来之时,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北京的一个个老旧小区,深入探究这“新”“旧”转换之间为首都发展平添了哪些内生的“力量”。
(1)
僵尸自行车,可算是北京不少老旧小区的“标配”。横七竖八、上摞下垒、锈迹斑斑、挡路绊脚……想把这些“僵尸”一次清理干净,谈何容易!它看似没用,但又是个人“资产”,生硬地清走,很容易产生矛盾;它看似轻便,但“僵尸”互相绞缠在一起,要一次腾清也要不小的成本。显然,解决这个“老问题”,就需要“新点子”。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基础类改造,比如抗震加固、保温节能改造等属于整体性工程,在资金、改造主体到位的情况下,施工方是能够主导的。然而像完善类和提升类工程则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着居民的个人利益,比如清理僵尸车、安装电动充电桩等,搞好了,就是暖心工程;搞不好,就是‘火药桶’工程。”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马思来的一番话颇有感触。
八里庄街道的很多社区都存在着“僵尸自行车”的问题。清理“僵尸车”,不仅仅是改善社区环境,更是腾笼换鸟——利用腾挪空间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口,从而保障电动车“不进楼”,还小区一个安全的环境。对此,八里庄街道的做法是“以物易物”——居民将自己的“僵尸车”挑出来,交给社区,可以换取香皂等日用品。利用腾退出来的空间,红庙社区机二委小区新增112个充电接口,八里庄西里社区408楼院新装了30个充电接口。这样的“清理”过程,是居民自愿完成的,“怨气”自然就少;同时电动自行车在楼下就能方便地充电,杜绝了“上楼”的火灾隐患,谁会不愿意呢?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朝阳区团结湖街道同样采用“旧车换绿植”等置换方式,一个自行车棚就清理出了40多辆“僵尸车”,补建40多个充电接口,解决了居民的停电动车和充电需求。
“‘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事实上,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想办法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让大家自己参与家园建设,这才是事半功倍的好点子。解决僵尸车这个老大难问题就得益于此。”马思来说。
(2)
“老旧小区没大片空间,只能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就能让居民增加一分舒适度和便利度。”采访中,一位社区书记的形象比喻恰恰道出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律所在:那就是小切口、渐进式,城市更新中的老旧小区改造,不是“改天换地、焕然一新”,而是“苟日新、日日新”,积累“小而美”,逐渐变“大美”。那么牙膏又该如何“挤”?
“关键是要往‘细’里算计,越是小空间越要‘打主意’!”体育馆路街道平安建设办副主任董玉虎的一番话道出了“小切口、渐进式”的实践肯节儿。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不少“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实例。
闲置空间不留“闲”。东城区崇外街道崇西社区入口处,三棵树下空间逼仄,社区见缝插针设了两组充电柜、共16个舱门;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里一处垃圾桶站“撤桶并站”后,2平方米多的空间也加装了一组充电柜。这些“挤”出来的充电设施极大方便了居民充电,无形中强化了电动车管理。
巧改空间“生”车位。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爱民里小区,把车位方向改一下,由平行墙面变成斜向45度;把车位间距缩一点,在标准宽度基础上缩短10厘米。两个小改动,让小区停车位增加了20个,得到居民的认可,自治停车的压力有所缓解。
大乘巷教师楼的双层自行车棚,不仅解决了乱停车问题,还成为一道风景线(摄影/黄庭晚)
社区规划巧“算计”。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楼小区的车棚里,35个充电桩的数量是这样算出来的——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师、北京建筑大学教师黄庭晚介绍,2021年上半年,工作日的白天、晚上以及周末,小区设计师们都会来这里“蹲点数车”。“蹲点”发现,小区内停放的自行车约为400辆、电动车约130辆,据此测算出自行车实际使用量约为200辆、电动车80辆。“考虑到电动车数量还会持续增加,电动车与充电桩配比一般为3:1或4:1,我们就打出富余量,确定了35个充电桩。”黄庭晚对北青报记者说。
为了给电动车和充电桩腾地儿,设计团队引入双层自行车架,自行车存放更集约,一名高中生推车进入车棚,按下手柄,简单操作后就将自行车存放在两层停车架的上层轨道,“很方便,也很酷”。
(3)
2021年7月1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在乡镇街道层面就居民自治的“切身利益”事项进行“议事协商”的建设。市委主要领导也多次强调,基层治理中“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石景山的“老街坊议事会”、东城区的“小巷议事厅”等议事平台都是在商商量量中打理着社区中的大事小情。可以说,当下的京城,商量,正在成为街区治理的重要路径。在老旧小区改造的采访中,北青报记者也感受到了“商量”的力量。
在商量中画出最大“同心圆”。是遛弯儿晒太阳,还是建停车场?2021年上半年,石景山鲁谷街道六合园南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就小区里一片700平方米的空地用途商量了一个多月。经过街道、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以及设计方多次召开“老街坊议事会”商讨,最终提出建一个立体停车综合体,一层正面为便民食堂,侧面是停车楼和自行车棚,二层是屋顶花园广场供居民休闲。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是并没有“皆大欢喜”。因为又有老街坊提出,停车楼太高是否会遮挡屋内光线?据此,相关方面又组织设计方进行了一轮协商,多次调整设计方案后,最终决定通过下挖一层,对综合体的整体高度进行降低——这样,既新增了停车位,又有了居民的休闲空间,还对建筑高度进行了调控,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噪音。车库已于2021年7月初完成设备安装及特种设备验收工作,并在8月初进行收费管理制度公示。从目前收集到的情况看,居民们普遍持满意态度。
六合园南社区立体停车楼集停车、公园和便民食堂为一体,方便居民生活(供图/愿景集团)
在商量中巧用“吹哨报到”。“一封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当年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在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刚刚上演,就被“吹哨报到”的商量机制所化解了。原来该小区12号楼,院内公共绿地东侧有一堵围墙,居民靠墙停车,经常因抢车位发生争执。“能不能把围墙拆掉?”在小微空间的改造中,社区、设计方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一点。因为围墙位置的权属归于小区旁边银龄老年公寓,街道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和区民政局、银龄老年公寓管理单位协调,将东段围墙拆除。这样,绿地与步行道之间一下子就多出1.5米至2米的距离,“这让小区里多了8个停车位。别看数量不多,居民们开心极了!”社区负责人齐潇说。
(4)
北青报记者连日来在社区采访中注意到,围绕着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几大肯节儿——例如停车与绿地的关系问题、自行车棚中自行车和电动车充电桩的改造问题、跨区域停车问题等,基层党组织把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及时发挥出了“党建统领”“协调四方”的关键作用,推动着老旧小区改造向纵深进行。
党建统领,“统”字的涵义是基层党委把各方因素都放进一个“网底”里统筹安排。北青报记者在海淀区西三旗街道采访时了解到,这个街道的位置非常特殊,正处在海淀、昌平、朝阳的三区五街镇交界处,为了解决该街道富力桃园社区近千个车位缺口问题,党建引领下的“三区五街镇跨域社会治理”协调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由海淀西三旗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三区五街镇跨域协作议事委员会联合党委,相邻五个街镇的办事处主任、镇长担任联合党委副书记,此举让跨域治理从“临时”变为“长效”。西三旗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秦勇介绍,依托社会治理综合协调组党支部,召集两个相邻街镇(西三旗街道、东小口镇)和两个相邻社区村(富力桃园社区、兰各庄村)的负责人,共同召开现场会。经过实地调研和协调,最终决定由昌平兰各庄村停车场拿出部分停车位,以150元/月的优惠价供海淀富力桃园社区居民使用。“统”的结果达到了本市《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京政发2021年10号)中提出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效果,社区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党建统领,“领”字的含义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引导“老大难”问题走向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关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的意见》(京规自发2021 120号)提出,增加停车设施原则上不得影响住宅现状日照时数,且满足结构安全、消防安全以及间距、绿化、环保等要求。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老旧小区实际改造进程中,“车位与绿地”的矛盾最为典型。
朝阳区六里屯街道八北社区,面对205号楼和206号楼之间的一块空地,居民对建停车位还是建绿地的分歧特别大。
面对不同诉求,八北社区没有先入为主,而是发动党员骨干,用两天时间,对八个单元120多户居民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党员社干们调研全程只记录,不说话,目的就是要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对居民的烦心事要下决心解决,但又不预设立场,“居民的地盘由居民做主”。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支持建设停车位,但老旧小区改造在绿地方面又有相关指标。最终,街道党委在符合绿地指标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尽力“挤”出来两个停车位。既平衡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也平衡了相关规定和实际需求的关系。“虽然车位不多,但我们知道你们尽力了!”一位居民在“社区留言板”里写道。
(5)
首都文化是一篇大文章。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文化韵味往往可以变为凝聚人心的“家园意识”。
人防备用出口的一层四周都延伸出了一个2米多宽的“顶棚”,加装了几排木质座椅,屋檐侧面写着“初心亭”的名字,字的旁边设计了两只展翅的雨燕造型。这是朝阳区香河园街道光熙门北里北社区“党员志愿之家”微更新后的一个小场景。社区党委书记张红霞介绍:“以前这里堆满杂物,看上去就像个‘孤岛’,如今这里可供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特色党日,还可开展法律咨询、理发等志愿活动。空间虽不大,但是‘初心亭’却把人心聚到一块儿了。”
微空间里创场景,微更新中文化情。东城区崇外街道崇西社区4号楼10单元一层有一间12平方米的迷你儿童绘本馆,小巧的座椅,缤纷的墙面,整齐的书架,吸引着该栋楼的孩子前来阅读,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间废弃的楼道“垃圾房”;怀柔区泉河街道富乐社区,每个楼院入口处都专门配有一间大小不一的屋子,里面有桌椅板凳水壶水杯,除了门卫功能,这里竟还是居民们进行邻里矛盾调解的“谈心室”;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26号楼前,不久前亮相了一块“胡同记忆”文化墙,那凸凹不平的字迹、数十条熟悉的胡同名字,让老街坊们回忆起童年的“胡同生活”。微改造,改出了乡愁的记忆;微更新,更出了家的感觉。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老旧小区改造只要锚定“暖民心、聚民心、得民心”的“民生改善综合体”的要求,居民们的“付费意识”也会慢慢跟上,从而推动老旧小区走上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上文提到的石景山鲁谷街道六合园南社区,由于“老街坊议事会”议得透、商得好,所以收费制度并无反弹,居民赵先生对北青报记者说: “再也不用担心因没地儿停车而被‘贴条’了,每个月交停车费我们都能接受,花钱图个方便和心安呗!”但是目前车位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所以社区又通过议事会决定摇号确定车位。“为保障常住居民的更替及未摇到号的居民未来有获取固定车位的资格,摇号为每两年一次,收费标准为300元/月/车位,对于这一规则,大家都心悦诚服。”小区立体停车楼投资建设方愿景集团相关负责人刘雨夕告诉北青报记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蒋若静 刘婧 王斌 解丽 李泽伟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