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晚7点半,在年历即将翻新的特殊时刻,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开文学跨年直播的先河,邀请到十八位重量级嘉宾以文学之名相聚在北京首创·郎园Vintage,通过18家主流网络平台为全国读者呈现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温暖、广博、有趣、前沿的“文学·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文学跨年盛典”直播,全网总观看量突破千万次。
黄志坚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文学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的火热与恢宏,为文学敞开了浩大的天地,激发出了深挚的热情与澎湃的创造力。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坚在开启盛典时说到:“今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年,庆祝了它70岁生日;今晚,是一次盛大的聚会,开创了文学跨年的先河……我们都在感受着新时代的蓬勃气象,我们胸中鼓荡着新时代的凌云壮志。伟大时代产生伟大作品,伟大作品反映伟大时代。今晚我们齐聚一堂,体会当今时代文学之活力、阅读之美妙。”莫言、冯骥才、阎晶明、阿来、格非、苏童、东西、董卿、马未都、葛亮等近50位与人文社结缘的“老朋友”都纷纷以视频的形式为全国读者送出新年祝福。
这场盛宴分别以“文学的力量”“经典的魅力”“阅读的盛宴”“青春的希望”四个主题展开精彩、深刻的文学对谈,受邀到场的嘉宾有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评论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国际安徒生奖得主、知名文学机构负责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选手、媒体人、金牌阅读推广人等知名文化人士。
左二起:李洱、赵白生、止庵、陈鲁豫、文铮
文学的力量——文学是通往更广大生活的起点
对阅读的人来说,文学是通往更广大生活的起点,让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自身的视野,认识到更为辽阔的世界。开启第一个话题的四位嘉宾分别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作家梁晓声,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由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贺超担任盛典的主持嘉宾。
“社会科学,像历史、哲学,更多的是靠理性的力量去打动人,文学也有理性,但是理性是用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家把我们生活的场景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每个人从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或者找到自己周边的人……所以它的情感性特别强,它的力量在整个人文科学里也有它的独特性。”朱永新这样看待文学的力量。
梁晓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由一个迫于家中压力的“逃学鬼”,因为一篇意外被发表的作文开始走上文学之路的,“作文给了我最初的小孩子的尊严……为了守住这点自信和尊严,更喜欢写作文,更要求自己把作文写得好一点……所以读了大量的书,这成为后来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营养,或者说最初的文学维它命。”
曹文轩谈及文学的力量之一是培养悲悯情怀:“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而现在的中小学的教育理念里面没有情感教育这个维度,面临这种情况,最好的途径或者说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文学作品,因为文学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文学从来就是讲悲悯精神和悲悯情怀的。”
李敬泽从汉字“文”的意义之独特角度分享文学之重要:“这个’文’意味着我们有想象力,我们有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的能力,我们有为自己建立一个意义世界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确实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文’中,文学是特别特别基本的,在各个文明,文学在大的’文’中是基本的。”
人文社还特别邀请青年作家笛安、江南、孙频以及漫画家白茶录制“问题盲盒”短视频,以场外提问的方式参与盛典。
左二起:张庆善、康震、董强、陈更
经典的魅力——经典总能让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更新,亘古不变的就是经典的魅力。从气象万千的唐诗宋词到各具魅力的四大名著,从文艺复兴时的莎士比亚到20世纪的卡夫卡,经典总能让我们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起《红楼梦》的魅力:“有人说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文学经典,要像终身恋人一样伴你终生。《红楼梦》对很多中国人来讲是读不腻的,它已经超出一般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关系,《红楼梦》似乎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以才有说不尽的红楼梦这样的说法。”当被问到当今人们阅读经典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康震以李白的诗作为例独到解答:“世界上自从有了瀑布这种自然现象,就会有文学家不停地去写它,但是只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刷新我们对瀑布的印象……最杰出的经典文学家会刷新你对它的认知,从而使你对它产生新的情感。”
当被问到当今人们阅读经典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以李白的诗作为例独到解答:“世界上自从有了瀑布这种自然现象,就会有文学家不停地去写它,但是只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刷新我们对瀑布的印象……最杰出的经典文学家会刷新你对它的认知,从而使你对它产生新的情感。”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主席董强心中能够被称得上经典的文学具有这样的特质:“我觉得它肯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采取独特的视野,用独特的文字,给你展开一个独特的世界,有了他以后,你就觉得后来的所有人,出不了他已经打开的那个疆域,甚至是在重复他。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对我来说是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分享了经典文学对于她的意义:“我们常常说读史使人明智,而经典就是最温暖的、最迷人的、最有人情味的历史……我们要和整个历史长河里最优秀的人交朋友,通过读经典可以与他们隔纸相望,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让这些经典照耀我们的心灵……让自己摆脱俗气和平庸。”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也从8000公里外的法国通过视频与中国读者见面。作为中法两国作家友谊的见证,康震、董强两位嘉宾在现场向海外友人赠送优美大气的中国书法作品。论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之余,几位嘉宾还通过别有趣味的文学游戏展示了中文的博大精深,仅用“她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但是她能演一出惊天动地的连环计”“他是全世界所有警察的偶像”寥寥数语,就将貂蝉、福尔摩斯等经典文学形象鲜活描绘出来。
左起:贺超、朱永新、李敬泽、梁晓声、曹文轩
阅读的盛宴——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小宇宙,在其中可以见百态,见众生
萨特在《文字生涯》中,将书籍比喻成“竖着的宝石”,他说:“书柜是一面镜子,把世界一并收入其间。它与世界一样无边无际,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分享了最近在读的清代李伯元所著《南廷笔记》:“它讲乾隆皇帝进行殿试的时候出了一个题……只有一个考生答对……乾隆批卷的时候说……他舍不得告诉别人,搞得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人以后当官肯定是刻薄寡恩的人。我们无法理解圣上的心,但是你可以看到乾隆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他有他看问题的角度,非常精彩。”
北京大学教授、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是北大第一位给研究生开设非洲文学专题研究课的教授,谈及2021年“世界文学的非洲年”现象,他说:“为什么要打通南北?因为二十世纪最大的跨文化模式实际上是中西模式,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贡献什么新东西呢?打通南北。这就是学非洲文学和文化的意义……我们谈非洲的时候,刻板印象度特别高……但是我想说,南非这个国家,5200万人口,一共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你能想到吗?这样的非洲,你了解吗……”他还通过大屏幕介绍了五位2021年获得国际文学大奖的非洲作家。
著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铮带领大家回顾了但丁与中国读者的渊源:“但丁的《神曲》第一次走进中国人的视野,北大的钱稻孙先生第一个翻译《神曲》……但他是用楚辞体翻译的,发表在当年《小说月报》上,整整一百年。所以今年除了纪念但丁逝世七百周年,还是纪念中国人读到《神曲》的一百周年。”
作家、学者止庵向读者推荐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迪伦马特所著侦探小说集里的《承诺》(也译《诺言》):“非常精彩的小说,是关于人类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被他写了——当我们用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可能适得其反,你越努力可能越错……在我看来,没有类型文学和纯文学这种严格区分,我觉得这就是非常高级的纯文学,非常好看。我喜欢看的书,第一是非常好看,第二是看完让我们深思。”
阅读不仅仅局限在文字之间,影像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许多电影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主持人、媒体人陈鲁豫爱好阅读的同时也爱好电影,在被问及自己是“原著党”还是“改编党”的偏好时说:“第一取决于我的打开方式,我先接触原著还是影视作品,但我通常接触原著比较多,尤其我特别爱这个原著、特别爱这个作者的话,那我就是一个原著党。上个月我刚刚第三遍看完《三体》,我绝对是‘原著党’,我现在期待国内拍的电视剧的第一部。”
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小宇宙,在其中可以见百态,见众生,可以领略世界的千变万化,可以聆听内心的百转千回。作为彩蛋环节,几位嘉宾分别以中、英、意等多种语言朗诵了《来客》《此时此地》《承诺》《神曲》《简·爱》等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为观众带来听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左起:徐则臣、崔曼莉、石一枫、李柘远
左起:王秋玲、吴良柱、臧永清、李红强、肖丽媛、孔令燕
青春的希望——人生是一部不会完结的小说
人生是一部不会完结的小说,是一首没有终点的诗,会一直有头脑活跃、精力充沛、爱冒险、爱生活的人,用文字昭示青春的宣言,迎向岁月的激流。第四场对谈是由一个大开脑洞的即兴创作游戏开启的。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根据抽取到的三个关键词现场创作了一篇精彩的科幻故事:“李白是唐朝人,也死于唐朝,他死的时候从船上掉下去,在水里面淹死的。但是他不知道——他掉进水里晕晕乎乎,等醒过来的时候,这一年是2122年,他发现他不是在地上,是在空中,是在天宫空间站那样一个地方……”
作家崔曼莉的即兴创作则围绕小王子展开:“……于是在这一天,巴黎下着雨,小王子明白一件事情,虽然他没有喝满100家咖啡,但是如果你想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便整个地球都不存在,或者已经没有人再呼应你的时候,你依然可以存在在这里,因为小王子的存在,所以在下雨的巴黎,在地球上还有一个咖啡馆存在。”
作家、《当代》副主编石一枫分享了成为作家的缘由:“我小时候没有什么职业设计,那时候真是一头雾水,生活都是糊涂的,也没想到要干什么。当作家是因为在杂志社当编辑,看人家写,有时候跟人家商量怎么改,商量久了,我说自己也行,就当作家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哈佛耶鲁双料学霸、青年作家,被誉为“90后国民学长”李柘远讲述了写作的初衷:“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接触中文的机会少了很多,乡愁有的时候是想吃国内的东西,有时候也是希望更多说中国话或者通过中国的文字记下自己当时的感觉。我当时发现,在异国他乡用中文写小文章,虽然写得没有那么好,是一个能够让我自己不再那么孤单的事情。”
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