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朝阳区“两会”获悉,朝阳区将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串联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此外,力争“十四五”末,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打造成为首都东部2000亿级的文化产业集群。
2025年将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据介绍,朝阳区将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城市书屋、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等一批“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间,实现文化设施覆盖身边化。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街乡文化中心达标率提升至95%。
2022年,朝阳区将积极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深化“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等文化交流品牌,提升“文化三里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区域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国际文化等特色资源,搭建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等交流平台。同时,加强对朝阳文化旅游形象的设计和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同时,朝阳区将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开展第二批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特色文旅消费街区评审认定工作。将投入约500万元朝阳区高质量文旅发展扶持资金和150万元文旅消费券,支持文旅企业发展和文旅消费惠民补贴,全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将积极推进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建设,率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朝阳区是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通惠河、亮马河、坝河、萧太后河等多条大运河的支流水系都穿区而过。2021年,朝阳区全面推进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落地。神木厂历史景观保护工程神木廊房、《神木谣》碑及御碑亭工程顺利竣工、神木博物馆顺序办理启动手续,重要展品完成测试搭建。萧太后河展览馆展陈布置、施工完成,展示萧太后河历史演变和辽代历史民俗文化。顺利服务大运河省部际联席会,永通桥顺利交接,修缮方案通过审核,开始进场施工,2021年年底前初步完成修缮工程。
下一步,朝阳区将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将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出50个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项目,树立10个传统文化品牌;布局100个特色博物馆,建立起10个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展示中心;搭建起10个传统文化精品线路,塑造出50个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打卡地,推出100种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等。
力争“十四五”末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打造成2000亿级文化产业集群
据介绍,近年来,朝阳区紧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遇,着力增强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以数字传媒、数字内容、数字文化贸易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扩张发展。2021年以来,朝阳区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10月规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收入2260.2亿元,同比增长16%。特别是,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等数字文化细分领域增速达到30%以上,成为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朝阳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品牌文化企业加速聚集。截至目前,全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9万余家,较2016年底新增1.8万家,增长25%。规上文化企业2385家,占全市43%,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
朝阳区还充分发挥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形成系列“首个”“首创”成果,探索出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模式。目前,实验区入驻企业达5万余家,是2016年的1.4倍,实现年营业收入1300亿元,约占全市的10%,占全区的比重超过50%,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实验区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据朝阳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朝阳区将全力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全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国际时尚文化消费活力区、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区,努力将朝阳区打造成为首都引领、全国示范、国际知名的“时尚创意之城”。力争“十四五”末,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打造成为首都东部2000亿级的文化产业集群。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