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城市复兴先行者
北京青年周刊 2021-12-05 18:00

京西首钢园区、大栅栏片区、北京坊、什刹海与南锣鼓巷、中信大厦“中国尊”……一个个标志性的建筑及区域近十年来逐渐成为城市新名片,而这些名片正是建筑师、规划师、城市学者吴晨见证和参与的。在他看来,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和城市魅力的体现,城市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建筑所形成的内外空间。用人生的刻度去丈量城市的变化,在坚守中去寻找更大的突破,这是作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吴晨一直在践行的一句话。同时,作为城市复兴的首倡者与先行者,他一直认为“人”是城市的核心,他所构建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科学“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将建筑与城市有机融合,力求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一个初冬午后,我们来到吴晨刚刚装修好的工作室,在这里与他聊了聊关于城市、建筑与人的故事。

城市复兴的首倡者与先行者

在这间通透明亮的工作室中,既能够看到斑驳的木门,又能够遇见先锋艺术装置,行走其中,总是能够感受到古朴雅致与现代简约的和谐互融。在这里,吴晨早早准备好进行采访,话题从大家熟知的“中国尊”这座建筑开始。

在吴晨看来,“中国尊”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无论四季转换,雨雪阴晴,人们总能从城市的各个方位捕捉到“中国尊”的倩影,它已经成为北京的一种文化符号。与此同时,“中国尊”的出现,使碎片化的CBD的空间形态得以梳理,得以完整地聚拢起来,形成凝神聚气的一种精神象征。

中信大厦(中国尊)

作为主创建筑师的吴晨说道:“作为一位建筑师,通过这个作品为城市注解了文化的内涵,然后,注解了我们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衔接了中国文化以及现当代建筑和新的功能建筑的内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件。”除了“中国尊”这种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外,吴晨作为大栅栏片区、三里河、南锣鼓巷以及北京坊等项目的总负责人,不断通过落实改造计划致力于将老城旧貌换新颜。

近期,首钢园区的改造复兴、杭州锅炉厂的改造更新和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沈阳市铁西老城的城市复兴等都成为吴晨工作的重点项目。除了工业遗产改造,老城保护城市更新与复兴是近期吴晨工作的另一板块。“我们秉持‘整体保护、积极创造、全面复兴’的理念,在很多城市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的工作是对标未来30年,面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理论到实践所形成的闭环。”

杭州音乐厅效果图

“不同的城市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但终极目标都在于让‘人’在这里获得幸福。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类似,都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吴晨如是说。

提及“城市复兴”理论,要将时间追溯到2002年。当时,吴晨还在国外工作,更多的是作为外方的设计负责人跟国内的学术机构和设计院开展合作。“从那个时候,我就经常思考到,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路径,如何结合中国当时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去判断并预见到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提出了‘城市复兴’的理念。”今天看来,在近20年前提出的这一理论的确是一种前瞻性论断。

在吴晨看来,所谓城市复兴,是一种永恒的城市运动,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高级阶段,包含空间、文化、产业、社会、科技这五大系统。它用全面及融汇的视角通过持续的行动计划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及地区的可持续性改善。“城市复兴,不仅仅是一个行动,它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愿景,是一种更高维度、更宏观、更长远的城市发展计划。”

在2021年北京市“两会”上,吴晨提出《构筑统一数字底座 推动数字孪生建设》的提案,建议加快推动北京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建设,并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我们将不断拓展传统城市空间研究的内涵,依靠前沿科学技术辅助指导城市发展相关的重大决策,促进城市系统各组成部分协同发展,在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以系统性思维探索和解决城市问题,以达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伴随。在吴晨看来,能亲身感受到城市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欣喜,并能参与其中,这是建筑师这个职业最大的幸福。

坚定寻找自己的道路

熟悉吴晨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将父亲吴良镛称为“吴先生”。吴良镛先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致力于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吴晨说,“这样的称谓,尽量避免过分强调两人之间的父子关系,而更添一分同行之间的亲近感。”提及父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吴晨坦言,“吴先生教会了我努力和坚持。”

在吴晨儿时的印象中总有这样的一幕:燥热的夏日,别人都在乘凉,而吴先生总是穿着汗衫,坐在一把藤椅上,挥汗如雨地伏在桌前写文章、画图,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刻苦用功。正是在吴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吴晨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坚持。“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先生孜孜不倦的事业,也是吴晨心里美好的向往。

1995年,吴晨前往英国西敏寺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在那段期间,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学习和画图,除了凌晨五点到早上九点是睡觉时间以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攻坚克难。“虽然辛苦,但那段海外时光既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让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在英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我学术理念的形成与工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之后回国发展的建筑思路。”

吴晨是首位获得“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的中国内地建筑师,在英国学习后,吴晨毅然决然决定回国,并率先在国内开始了“城市复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被称为中国“城市复兴的首倡者与先行者”。“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复兴和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完美融合。如何复兴和发展中国的城市文化,需要学习、借鉴欧洲城市的经验,但中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与进步,更应该由中国人主导。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回国后,吴晨作为主创建筑师创作并负责北京最高建筑中信大厦(“中国尊”)的项目,这是中国建筑师原创设计并竣工完成的最高建筑。同时,吴晨还主持并参与了天安门广场“北京坊”、什刹海片区及南锣鼓巷片区城市复兴规划与设计、前门东三里河地区水系规划设计、合肥南站、南京南站、广州南站等项目。作为北京市战略科学家,他提出的北京老城“共生院”等一系列规划设计理念,均获得社会广泛共识和积极影响。自2009年开始,吴晨主持首钢总体城市设计,十年持续参与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历程,是首钢“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多年来,我坚持每天16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从留学英国开始,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习惯于独立做决定,寻找自己的道路。如今,随着事业的深入,我感到与吴先生深层次的人生追求与建筑理念越来越契合。这种殊途同归的求索,是事业的接力,更是幸福的延续。”吴晨如是说。

“十年磨一剑”

Q-北京青年周刊

A-吴晨

Q 您从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您小时候对北京最美好的记忆都有哪些?

A 北京真的很美好。过去,它留下无数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作为新中国首都,又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以机遇和希望。我热爱北京,如果北京不能成为世界城市中环境最宜人、历史最璀璨、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就愧对每一个在北京生活与追寻梦想的人。

Q 在您主持设计的建筑项目中,儿时的那些美好印象是否得到了再次展现?可以举例说明。

A 传统是人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都有意义,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着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的城市而言。在北京大栅栏的保护和复兴项目中,我们借鉴西欧城市复兴理论,结合本土特色,让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而这一做便是“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苦心人,该项目最终入围了享有世界规划界最高奖称号的英国皇家规划学会优秀设计奖。用现代建筑复兴老北京传统文化,大栅栏城市复兴项目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该理论的前瞻性与合理性。我将一如既往,用眼睛去体验、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用双手去实现,为北京这座我所热爱的城市竭尽己力,见证它一点一滴的变化与美好。

Q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对您影响深刻的师友?

A 金鹰老师,他是我的师兄,是英国剑桥大学副教授、建筑系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鲁滨逊学院院士。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金鹰老师给予我许多的帮助、支持和启发,我们经常就建筑和城市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进行交流。2016年,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其间与金鹰老师及其团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使我对于建筑和城市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此后开展合作,创新性地完成了精准决策模型在国内的首次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金鹰老师也给予我很多关心和照顾,经常询问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知道我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工作,曾告诫我“人生有很多事要做,要张弛有度,一年只做两件事,把它做好”。我和金鹰老师,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亦知己。

Q 如今文化自信逐步渗透在各个领域,建筑师如何助力中国建筑界文化自信的传达与共建?

A 在今年“两会”上我也提到了另外一个观点:我们希望在一些重大项目上,在短名单的要求上,应该给中国本土的建筑师有足够的参与机会和话语权,至少50%的短名单的团队应该是本土的,剩下的50%可以是外方和中外联合体的。这个提议实际上也是希望从制度上来保证和唤起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自信的可能,这个建议也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我们所宣扬的文化自信,实际上一直是采取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但是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人民的幸福,这是坚定不移的。所以,我们绝对不是一种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有着充分的国际视野,又对于世界科学和知识的发展是充满着期待和热情的,同时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有着深深的责任感和担当的,对于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的一种情怀。在这种前提下,提出文化自信以及建筑的文化自信,我觉得就更容易理解,要不然容易被贴上标签。

“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

Q 目前,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是怎样见证的?感受如何?

A 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我看到了城市发展的无限生命力。在城镇化进程的后半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我们创造了继承、发展和探索的广阔空间,让城市复兴的实践成为必然,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成为可能。

Q 说一件在你记忆中,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A 我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也曾有幸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庆祝大会,在现场亲身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我终生难忘。

Q 2022年,你要送给祖国什么祝福?

A 希望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变成一个个宜居宜业的生活现实。

Q “祖国”这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祖国”对我来说是充满热爱和美好回忆的地方,是值得我毕生为之奋斗的地方。

Q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是追梦人,那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A 我希望能为家乡、为祖国更多的城市贡献力量,这是一个需要努力一生去实现的目标。

Q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怎样理解“追梦”的?

A 每个“追梦人”都应该以对专业与职业的尊重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

Q 在“追梦”的道路上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A 高铁提速、老城换新颜……能够亲眼见证城市和生活的日新月异,能够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人生与城市的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用工匠精神将城市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延续下去,对我来说,是很难忘的、很幸福的。

Q 在你追梦的过程中,你认为激励你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走向成功的?

A 我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这个信念感一直激励着我。

Q 面对追梦道路上的困难,你是怎样应对挑战的?

A 始终坚持学习,学习是一种人生任务,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

Q 当你认为自己取得成功时,你对荣誉感和自豪感如何体会?

A 不敢说成功,我相信自己还能做得更好,所以,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文  王雅静

人物摄影  李英武

新媒体编辑  韩哈哈

编辑/刘艺琳

相关阅读
吴晨代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老城保护复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09
全国人大代表吴晨:破解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动力不足 探索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丨如何让“老城”焕发新活力?关于城市更新 这位代表有话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29
千年古都铺展日新月异画卷
北京日报 2024-02-26
胡同生活,有里儿也有面儿
人民日报 2024-02-15
两会声音 | 市政协委员吴晨:构建大模型为城市治理注入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北京胡同的修缮保护,留住的是浓浓乡愁
新京报 2023-04-07
全国人大代表吴晨:打造可持续运营的完整社区 实现城市更新和复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