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用世界语言叙述中国科幻?刘慈欣回应:是科幻的语言
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2021-11-15 08:43

刘慈欣,曾以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幻作家。近年来,中国国内掀起了科幻热,文学及影视作品不断涌现。

中国的科幻作品该如何走向世界?中国与西方科幻文学有何异同?就此,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了刘慈欣。

资料图:《三体·时空沉浸展》场景 张亨伟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当初您是如何开启科幻小说创作的?您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哪位?

刘慈欣:我从小就喜欢科幻小说,是一个科幻迷。18岁时,我看到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生就此改变,他也是我最喜爱的科幻作家,因为他的作品完全是我心目中的那种科幻小说,宏大且带有敬畏感地描绘人类和宇宙的关系。

我曾说过,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记得当时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个深夜,我仰望星空,突然感觉星空与我以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我开始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也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中新社记者:有观点认为要让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必须要用西方语言讲中国故事,甚至认为您的《三体》就是世界语言叙述中国科幻,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论点?

刘慈欣:我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考虑这是中国语言还是西方语言。

我认为更准确地说它就是科幻的语言,这不一定是固有的东方或者西方的东西。我就是个中国人,不可能没有中国的东西,但我的作品肯定也有西方元素,因为科幻小说本来就是一种从西方输入进来的文学题材。

中新社记者:通过您的观察,中国科幻文学和西方的科幻文学有什么共性和差异呢?

刘慈欣:我认为中国科幻和西方科幻小说共同之处是远大于差异的。都是风格多元、题材多样,有家国情怀,有集体主义,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等故事类型,这是两者的共同点。

而两者的不同点,首先我发现中国和西方的科幻文学关注的问题有所差异,比如西方科幻文学中会提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族群之间的压迫,科技对人的异化等。而中国的科幻小说比较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关注人类如何在太空扩大生存空间等。

此外,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科幻小说和基督教文化背景有关,对于部分事物的解读和理解与中国不同。举例来说,西方科幻文学会较多着墨于描述科幻世界中创造生命,而在中国的科幻文学中,这并不是重点。

总的来说,这些差别并不影响孰高孰低,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客观存在。

资料图:《流浪地球》官方宣传海报之一 钟欣 摄

中新社记者:有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作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其中年轻科幻作家比例超过58%,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科幻文学是有未来的?

刘慈欣:这个趋势不意外,因为科幻本就是一种年轻的文学,充满青春活力,也充满着年轻人活跃的思想和旺盛的想象力,并代表年轻人的一种愿望。年轻人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狭窄且平淡的生活,去接触更广阔空间,探索新世界等,而科幻文学恰巧是凸显想象力的品类。

至于中国科幻文学是否有未来,这需要辩证地看。就目前而言,中国科幻文学确实比西方国家要年轻,因为这种文学更早地在欧美发展。而西方经历过科幻文学黄金时代后,也透露出有失去活力的迹象。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科幻文学因为年轻而富有未来。

另一方面,从读者角度分析,中国科幻文学的受众群体依旧不是很大,这是由于缺少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更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家,这是该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的科幻文学数量比美国科幻文学数量少很多,质量也有较大差距。

我认为,优秀的科幻作家是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物,并不是靠加大出版力度就能够改变目前这个局面。

资料图:2020年11月1日,科幻+科技创新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优必选机器人科幻秀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那您觉得现在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刘慈欣:这同样也要辩证来看。

首先,从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来看,激发了大众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确实给科幻文学提供了肥沃土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确实到来了。因为从轨迹看,我们正在经历类似美国的科幻文学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让全球的科幻文学陷入创作困境。因为科幻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新奇感之上,如今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科幻是一致命打击,因为科幻诞生于科学,最后可能也消亡于科学。从这一点来说,很难确定中国科幻文学是否迎来了黄金时代。展开来说,科幻的诞生是人类对科技的疏离感和好奇心,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电气时代刚刚开始,科技的力量还没有渗透到大众生活空间,那时人们对科学怀有一种敬畏感和好奇心。但如今,科幻创作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面临科技进步导致大众好奇心逐渐消逝,从而使得科幻创作陷入瓶颈。

我当初创作科幻小说就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自从成为科幻作家,我发现很多科幻小说的内容在逐渐变为现实,这促使我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去把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创作出来,也就是在科幻变成科技前把它们就写出来。

补充一点,目前全球科幻文学开启了一个新阶段,那就是科幻的“新浪潮运动”。也就是说从别的渠道,利用最现代和前卫的文学手段,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将科幻文学的范围变得更广阔。

中新社记者:您说科技进步消磨了科幻创作的想象力,但通常认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会否矛盾?

刘慈欣:我认可想象力是没有穷尽的,并且科学技术永远也不可能追上人的想象力。但我认为的那种消逝是对好奇心的消磨,比如童年时代因科技不发达而对很多事物有好奇心,但随着科技进步人会变得习以为常且麻木,因此对新鲜事物的敏锐被消磨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时的感觉。这就是目前全球科幻文学作家和读者所面临的状况。

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刘慈欣:尽量不要专职写科幻小说
中国科学报 2023-10-19
2021年网络文学哪部强?这份年度好书榜给出了答案
上游新闻 2021-12-25
专访作代会代表刘慈欣:科幻文学要关注全人类的命运
中国艺术报 2021-12-19
《沙丘》导演再导科幻片,《与拉玛相会》将上大银幕
看电影 2021-12-16
《三体1》公映受阻,游族影业拖欠广告费被强制执行142万元
凤凰网娱乐 2021-12-03
豆瓣8.4,这才是好莱坞在中国重新崛起的口碑密码
腾讯娱乐 2021-11-20
刘慈欣怀旧、马伯庸安利,刚刚揭晓的科幻银河奖释放何种信号
文汇报 2021-11-20
《三体》,总算要来了,而且一次来俩
中国新闻周刊 2021-1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