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bjtitle.com/upload/business/2022/01/27/16432149415154.jpeg?id=1)
据云南日报11月12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批准:石玉钢同志任云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石玉钢是今年云南第二位履新的省委副书记。在他之前,今年5月,李小三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长期在国家民委
石玉钢,男,苗族,1965年7月生,今年56岁,湖南凤凰人,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
公开资料显示,石玉钢本科、研究生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
1989年,石玉钢到了国家民委,从那时起至2018年,他在国家民委工作了29年。
在国家民委工作期间,他历任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干部、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办公厅助理调研员、经济司扶贫办助理调研员,经济司财经处副处长,国家民委办公厅秘书二处调研员兼副处长,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2009年 ,石玉钢担任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司长,2011年成为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2017年,石玉钢履新国家民委副主任,跻身副部级。2018年“空降”吉林,担任吉林省副省长,2019年,他跻身吉林省委常委,兼任宣传部部长至今。
谈民族工作
政知君了解到,国家民委的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履行民族工作相关职责等。
在履新国家民委副主任之后,2017年9月,石玉钢曾出席“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警示教育党课”。
当时在现场,石玉钢引用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中庸》)等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提到政治纪律时,他说,“或许有人不理解,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并强调遵守政治规矩呢?无疑,是因为党内存在不遵守政治规矩的现象。”
在现场,他还举例说明。
“比如,在原则立场上,不守规矩主要体现为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包括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甚至是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口无遮拦,毫无顾忌。”
他提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坚定立场,对背离党性言行有鲜明态度,时时事事处处维护中央的权威,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政治觉悟。
在谈到民族工作时,他说,现在社会上对民族政策具体规定的否定很多,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畸,确实太难。这是做民族工作的难,也是做人的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样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矢志奋发,担起该担的职责。”
从东北到西南
在吉林省工作期间,石玉钢先后担任副省长和省委宣传部部长。
在石玉钢看来,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也是群众工作,“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化解消极因素,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打造大宣传工作格局强大而可亲的形象。”
今年6月,中共吉林省委召开吉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当时,石玉钢以“省委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席。
“吉林省是抗联精神的发祥地,是解放战争的重要阵地,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后援地,是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
他说,“翻开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我们会发现书中提到东北抗联有4处,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凸显了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作为全国抗战中一支重要力量的地位和作用。”
如今,石玉钢离开东北,南下云南。
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自治区相邻近,西部与缅甸相邻,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
公开资料显示,从长春市到昆明市,超350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石玉钢并非今年首位跨省履新的省级党委副书记。比如,今年4月,时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跨省任青海省委副书记;7月,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雍跨省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都是今年履新的。
云南省委书记为王宁,曾任福建省省长,2021年10月履新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省长王予波,曾任云南省委副书记,去年11月任云南省代理省长,今年1月履新省长。
在石玉钢之前,今年5月8日,云南发布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批准:李小三同志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李小三曾任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局长兼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
时隔半年,云南再度迎来一位省委副书记。
资料 | 新华社 云南日报 央视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赵红信
校对/葛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