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新发现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的科学机制
新华社
2021-11-07 13:10
新华社合肥11月7日电 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
惊跳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它的产生可以将机体多处肌肉收缩反应紧急调动起来,保护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眼睛与后颈部,也为进一步的防御反应比如躲避、逃跑等做好准备。惊跳反射是一种重要的本能防御行为,但是控制惊跳反射的基本神经环路尚不清楚。
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声音诱发惊跳反射时,位于哺乳动物脑干的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被大量激活。研究人员使用光遗传及化学遗传手段,发现特异性“激活神经元”可以诱发小鼠出现弹跳表现,颈部及后肢肌肉也能同步记录到肌电活动,这是典型的惊跳反射行为。而特异性“抑制神经元”则可以抑制小鼠产生惊跳反射,并且不会影响运动协调、步态、感知觉等其他行为。
随后,课题组通过病毒示踪的方式,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耳蜗核的兴奋性投射,并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直接突触联系。他们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在接受耳蜗核的输入后,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完成了对颈部及四肢肌肉的控制。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该研究论文。(记者徐海涛)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中国研究团队揭示成瘾机制 有望开发抑郁症等治疗手段
第一财经 2022-10-23
研究揭示膜脂PI4P调控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报 2022-03-26
人脑或可被“声控” 超声波首次成功控制哺乳动物脑细胞
科技日报 2022-02-11
被“吓一跳”是咋回事?科学家解析出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环路
科技日报 2021-11-08
新发现挑战生物学以往观点 哺乳动物细胞可将RNA序列写入DNA
科技日报 2021-06-16
能救人能抗衰:神奇干细胞“未来可期”
新浪科技 2020-08-14
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测量新突破:科学家绘制哺乳动物脑组织图
科技日报 2019-11-01
哺乳动物性别特异性细胞首次发现,在控制攻击和交配行为区域
科技日报 2019-1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