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恒大、花样年、新力等房企先后出现美元债延期兑付或者违约的情况,地产美元债市场出现动荡。
面对频繁发生的风险事件,多数房企拒绝“躺平”,通过提前偿还或回购债券的方式进行“自救”,其中包括奥园、龙光以及建业等房企。
10月28日,建业地产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调拨30亿元用以偿还即将到期的美元债。公告透露,上述债券将于2021年11月到期,票息6.75%,发行金额4亿美元。
数据显示,上述债券后,建业地产今年将无到期美元债券,下笔需偿还的5亿美元债务,将于2022年8月到期。另外还有8笔美元债,将分别于2023年至2025年相继到期,总额约19.6亿美元,票息均在7%-8%之间。
实际上,面对美元债市场的波动,类似建业这种通过真金白银提前偿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而建业的确需要这种正能量,毕竟自“求救信”事件以来,这家河南房企还未走出阴霾。
自救
中资美元债是地产行业重要融资渠道之一。这种融资方式早在2010年-2012年崭露头角,但彼时房企美元债规模不算太大,基本维持在50-100亿美元之间。
2017年,在国内金融去杠杆的环境下,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融资阀门被关紧,海外债券的需求量急速增长。根据光大证券统计,2017年地产美元债发行规模大幅攀升至565.43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260.51%。
建业地产是行业内较早涉猎海外债券的企业之一。财报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存续美元债券共计9支,总发行金额183.79亿元,存续债券总额28.69亿美元,平均发行价994.04美元,票息均在7%-8%之间。
此外,上半年,建业地产已偿还一笔4亿美元、一笔3亿美元票据的本息总额,年内还需偿还4亿美元票据,也就意味着建业地产2021共计偿还海外债折合62.01亿元,偿还额度为近三年之最。
除此之外,建业地产还剩余5亿美元票据需于明年偿还,2023年及2024年分别需偿还9亿美元及8亿美元票据。
最新消息透露,为了偿还上述临期债券,截至10月28日,建业地产已将其在岸银行账户内总额30亿元资金,汇出至其离岸银行账户。
根据票据的条款及条件,建业地产将该笔汇款资金,用作偿付2021年11月票据的到期未偿还本金及应计利息。
事实上,2017年前后发行的海外债券,有很大一部分将于今明两年到期,数据统计,2021年四季度共有92.95亿美元的地产美元债即将到期,未来15个月内将有近637.11亿美元债务面临到期,房企偿债压力较大。
债券集中到期、地产调控全面收紧、房企销售回笼资金压力上升……多重因素影响下,房企的信用风险上升,美元债违约现象不断发生。
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华夏幸福、恒大、蓝光发展、花样年、新力控股、当代置业等多家房企发生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超过260亿元,
另有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地产美元债存量规模为2215.45亿元,占中资美元债的24.29%,期内,共有12只地产美元债发生违约,涉及发行人共8家,违约金额共计42.85亿美元,违约率达1.9%,且近两年违约规模仍呈现大幅攀升态势。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观点指数整理
在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企业规模扩张势头得到控制的今天,伴随着房企信用风险事件的增多,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逐渐减弱。随后,在“大而不倒”恒大、“黑马”新力控股等多家房企出现违约事件后,资本市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如何“活下去”成为众多房企今年的考题。
可以看到,不少房企提前回购美元债,以提振市场信心、减少债务存量。其中,10月11日,龙光回购21000万美元优先票据;10月15日,奥园回购300万美元的美元债券;10月22日,中梁控股回购1200万美元债券,如今,建业调拨30亿元以偿还到期的美元债券……
对房企来说,过去,发行美元债是为了“自救”,现在,回购美元债也是为了“自救”。
减债
对建业而言,这场自救是主动降债,也是“求救信”后的无奈救急。
8月份,先后遭遇灾情以及疫情反复的情况,建业曾向政府请求帮扶救援,9月上旬,这封“求救信”在市场广泛流传,在市场上产生巨大影响。
随后,建业出现债股齐跌的现象,美元债券价格暴跌,1美元面值的债券跌到了4.4美分-81.2美分以及3.5美分-69.6美分,而建业系股价也在当日出现暴跌,中原建业跌10.12%,报1.56港元/股,录得最高跌幅。
虽然建业地产总裁王俊出面澄清了相关传闻,但事件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建业地产的股价仍旧一路下跌,从9月初的1.8港元/股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1港元/股左右。
与此同时,建业地产的评级接连被下调,其中,惠誉下调建业地产长期外币发行人评级至“B+”,展望维持“负面”;穆迪也下调建业地产企业家族评级至“B1”,展望维持“负面”。
求救信风波过后,资本市场对建业地产的信心明显不足,该公司甚至被多家媒体标榜为具有“潜在违约风险”企业,似乎,建业的“至暗时刻”就要到来。
10月28日,建业地产发布一则资金调拨公告,当日晚间,市场消息称,建业地产已从公开市场上购回本金总额为3678万美元的2021年11月票据,占2021年11月票据初始发行规模约9.20%,上述回购票据已根据相关条款及条件注销。注销后,建业地产剩余本金总额为约3.63亿美元的2021年11月票据未偿还。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这种主动公布偿债安排、提前偿还境外债的案例,无疑释放出保兑付的积极信号。
受此影响,建业地产股价有所提升,翌日收盘,建业地产股价为1.17港元/股,同比上升1.74%,该公司多笔美元债呈上升态势。
追本溯源,建业这次回购动作,同样也有降负债的意味。数据透露,截至2021年6月,建业地产净负债率92.6%,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7.2%,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93,仍然踩中一道红线归为“黄档”。
截至报告期末,建业地产总资产为1613亿元,总负债1486亿元,净资产127.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1%,期末公司的流动负债有126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有85.26亿元,而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几乎较去年同期腰斩,仅有108.7亿元。
半年数据来看,建业的在手现金能够勉强覆盖短期债务,但在销售负增长与融资需求扩张的当下,这种微妙的“平衡”还能维持多久?
编辑/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