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大屏捕捉冰壶运动轨迹、智慧系统控制场馆温湿度、人工智能参与赛事保障……本次在“冰立方”举行的世界轮椅冰壶竞标赛上,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面“黑科技”成为亮点,“加码”了“智慧场馆”建设,有力诠释了“科技冬奥”精神。
数字大屏打造“折叠空间”
长24米、宽7米,不断捕捉比赛画面。在“冰立方”的赛场上,一块新增的“巨型”智慧屏幕,吸引了受邀媒体记者,以及裁判、运动员等的特别关注。
这块大屏就是“冰立方”全新探索的一个独特设计,它不仅个头更大——约170平方米,可以以真实尺寸展现4个大本营的实时画面,而且,在运动员掷出冰壶的同时,大屏还会实时绘出一条曲线,这就是场馆团队正在测试和完善的“冰壶运动轨迹捕捉”技术。这一创新应用具有提升观赛体验、辅助运动员观察和判断等诸多优势。
“冰壶比赛被誉为冰上的国际‘象棋’,虽然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但也是智力、体力的双重较量,兼具技巧与谋略。”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后勤副主任杨奇勇介绍,冰壶的运行轨迹是体现运动员竞赛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场有了这块大屏,不仅可以向观众展示冰壶运动轨迹,帮助他们解读冰壶运动,也让他们在欣赏之余关注竞技双方的战略战术。“大屏起到了‘折叠空间’的作用,它可以丰富观众的观赛视角,也能为运动员在实施竞赛策略时提供判断依据。”
“我第一次在赛场上看到这样的展示赛况和冰壶运动轨迹的屏幕,很有用,它给我在赛场的表现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位参赛运动员在赛后表示。
杨奇勇表示,目前,各支球队的领队和教练员很认可大屏的存在。智慧大屏捕捉的数据及其分析也会在赛后以数据分析的方式提供给球队。
控制系统成就“智慧场馆”
大屏幕只是“冰立方”在科技创新上的一个方面。为积极践行“科技冬奥”理念,在由“水立方”向“冰立方”改造过程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让国家游泳中心同步实现了从普通场馆向“智慧场馆”的华丽转变。
“水冰转换”要求场馆后台机器设备、控制系统都有能力随场馆功能需求转换。为保障“冰立方”的室内环境条件符合冰壶比赛的要求,场馆设置了由4000多个传感器领衔的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场馆内的温度、湿度、PM2.5浓度等的变化。
杨奇勇介绍,场馆底下控制室内新增的大屏,就是一个智能建筑运维管理平台,它可实时显示制冰系统、除湿系统、能源系统、票务系统等的运行情况,对场馆各设备系统实行智能调控。可视化的能源管控还能有效控制场馆能耗和碳排放。
除了控制系统,“冰立方”的智慧科技随处可见,如入口处带蓝牙系统的体温检测传感器等。这些机器不仅可以无接触读取和收集数据,也为场馆通过数据的管理利用提高服务效能提供了智力支持。
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冬奥”
“您好,请戴好口罩。”“您的体温36.4度,体温正常。”……在“冰立方”一层大厅,一台白色智能机器人正四处“转悠”。它行动灵活,遇到行人或其他障碍物会主动出声提示,并随时对遇到的人员进行拍照测温,发现未戴口罩者还会当即提醒。
这一台防疫监督智能机器人。除了它,本次测试赛期间,“冰立方”有13台智能机器人在服务。如清扫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可对场馆观众区、媒体工作区、工作人员区、运动员区、比赛大厅等区域开展清扫或者消毒。
“每天晚上赛事结束后,清扫和消毒机器人就对赛场和场馆其他区域进行清扫或消毒。”杨奇勇介绍,这些机器人基本都具有多种功能,如测量体温、人脸识别、识别绿码、迎宾接待、讲解介绍、物品速递等。它们还具备自动充电和维护、自动避障功能,可适应大流量人群,适应长时长连续工作。“赛时,一些餐食、文件等都是靠机器人运送至闭环区内,是场馆防疫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
除了智能机器人,此次测试赛上,“冰立方”还在“缓冲区”引入了两台智能消毒柜,通过它实现闭环内外物资的交换,有力地保障了比赛正常运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