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积水严重墙体坍塌
连日来,话题“风雨中山西古建筑正受到威胁”冲上热搜,山西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受连续暴雨灾害影响,山西众多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文物面临损毁的风险。山西近3万古建筑文物中,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3%。此次受暴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绝大部分为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达到比较严重状况的有750处,其中84%为市、县级“低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山西绝大多数“高保”古建筑都扛住了这次雨灾,“低保”古建筑却没这样幸运。而这些“低保”或未定级文物中,很多拥有上百年历史,甚至更久,为何具有如此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据了解,文物保护级别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由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分级负责文物保护结构。地方财力相对有限,资金保障方面从国家到省到市再到县逐级递减。经费不足,是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
文物作为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和修缮除了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外,更需要具备专业的修复资质和技术手段。根据文物保护法第20条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面对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任务和拓展利用的实际需求,仅靠各级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自2017年起,山西省推出了“文明守望工程”,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让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福建省永泰县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在古村寨成立了理事会,统一对庄寨古宅的维护、经营及管理负责。还有的地方探索以旅游促保护,打造古代特色民宿,主打沉浸式居住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基本实现营收平衡。
在这次事件中,有观点认为,尽管文物定级有着严格的程序,由专门的文保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并经过专家论证、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方可定级分类,但对于山西这种文物保护大省来讲,是否应该因地制宜,考虑给予文物在政策、经济等方面更多倾斜与保护?据了解,山西因为文物十分丰富,在文物定级申报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好的古建筑未能列入“高保”,但也不能因为这些文物保护级别低或未定级,就粗放对待。笔者认为,相关部门要加紧对未定级文物进行重新定级,同时,加强对已定级文物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利用日常修护代替或减少“大修”次数,让文物保持其原本的文化底蕴。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建筑,不仅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信息,也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检察机关作为重要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持续开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除了开展对现已定级文物的保护工作外,还要主动去发现那些被遗忘或面临毁灭危险的文物,积极拓展公益诉讼范围,推动负有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为新时代文物保护贡献检察力量。
文/赵晓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