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后,北京的天气格外清爽。碧波荡漾的大运河两岸成为市民饱览运河旖旎风光、体验运河文化魅力的好去处。
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地位重要。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聚焦修缮文物、挖掘内涵、整治环境、提升品质等环节,制定任务项目清单,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面保护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实施重要点段历史风貌保护和整治。讲好大运河历史文化故事,挖掘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精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持续优化沿线公共文化设施布局……”2019年12月,《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通过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审议。规划提出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形成贯通、便捷的大运河绿道系统,确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运河通州段实现游船通航。
大运河两岸星星点点散落的文物和遗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的重中之重。
位于京杭大运河北源头的白浮泉遗址一直备受市民关注。
据介绍,元朝定都北京后,开凿山东段运河,南北运河贯通。元朝通过海运、河运等方式将南方的粮食运到通州,再转运大都城内。至元十六年(1279)开坝河漕运,但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筑堰障水,引白浮泉沿山前50米高程西行,并汇西山诸水,注入积水潭,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至元三十年(1293)建成,世祖赐名“通惠河”。通惠河通航成功,白浮泉作为通惠河的发源地,名扬天下,成为京师名泉。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通惠河济运,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北大学者侯仁之认为,“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现在的白浮泉九龙池已进行整修,重现了“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景观。9个龙头须发皆现,惟妙惟肖。龙头自石壁内向外探出,水流喷涌而出,再汇聚于深潭,泉涌摇荡。
白浮泉
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围墙、九龙池碑亭维修工程已完成,都龙王庙壁画修复保护,最大限度恢复了壁画原貌。原有老化的避雷、消防、监控等文物安技防设备升级改造,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以人防为抓手,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巡视整个遗址。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周边曾建有酒吧、健身场,娱乐厅、多功能厅等设施,严重影响文物景观。2018年,昌平区对这些建筑进行了拆除。据了解,目前大运河白浮泉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也在不断推进,将建设成为集“文物保护、生态保护、人文展示和公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万寿寺中路、万寿寺东路法堂及东转角廊、南房、一进院倒坐房及大门、西路1号院、2号院、五进院正房和六进院、七进院建筑修缮及建筑所在院落的院落铺装修整和院墙修整;中路、西路水、暖电改造;西路1号院、2号院室外院落排水管道铺装,修缮建筑面积约9297平方米……”北京艺术博物馆有关负责人,细数着近两年来万寿寺保护修缮情况。
万寿寺位于北京旧城西直门西北七华里处,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历经明清几代大规模兴建,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皇家胜地,有“京西小故宫”之誉。乾隆帝曾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慈禧太后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门前为长河,旧时设有码头,每当春末夏初,皇帝太后从紫禁城走水路到颐和园避暑,均在此驻跸下船稍事休息。长河东望,不远处就是号称“京杭运河第一闸”的广源闸,它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亲手操办的白浮引水工程中的重要水利设施。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积极组织在大运河沿线开展考古工作,白浮泉、万寿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桥、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路县故城、大运河故道、小圣庙、善人桥等取得重要考古成果。
白浮泉遗址周边、戏台、都龙王庙等考古勘探面积1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43平方米,发现了白浮泉九龙池的出水口,基本确定了九龙池的范围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
万寿寺东路考古发掘出清代虚空同体殿、静思报恩殿、西静院正房、元光门、屏门及甬路、游廊、灶等附属设施,还清理出明代、民国时期建筑基址各1处。
东坝地区发现的3座清代中期大、中型合葬墓,确定为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其中固伦和敬公主与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墓规模硕大,由墓道、挡券墙、罩门券、石门、门洞、棺床、金井和金券组成,是清代皇家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十分重要的工作。城市副中心已完成勘探近1000万平方米,发掘16.56万平方米,发现汉代城址一座(路县故城),发掘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7000余座,窑址、灰坑、房址、水井、道路、寺庙基址等多处。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77万平方米。
未来,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将以大运河与北京为切入点,从大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以及北京服务国家首都建设的互动关系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把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中国故事。
玉河故道
悠悠运河水,殷殷家乡情。大运河不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将给北京市民带来生态福祉。
北京市文物、规划、水务等部门积极推进大运河遗产的环境整治和保护展示工程。昌平区白浮泉、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玉河故道、东便门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公园,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运河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改善、运河沿岸民生紧密结合。
今年6月,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正式旅游通航。市民可乘坐游船开启全新的水上游览。
10月9日,在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上,分布于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区的12条旅游精品线路推出,精品线路融合了文化遗产、特色博物馆、水岸景观、游船夜航、公园花海、特色餐饮、旅游度假区、采摘园、消费地标等元素,公众可以在游览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增广见闻、品尝美食、享受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新体验。
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人民的运河。在北京,千年运河展开新画卷。
采写:徐秀丽
供图:北京市文物局
来源:国家文物局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