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反复,本市各博物馆防控措施进一步加码,除了限流预约、扫码测温等“规定动作”,不少防控小细节令观众更安心。
室外广场设置“缓冲区”
首都博物馆北门室外广场,观众有序排队测温、验码入馆。“为方便观众便捷有序进馆,减少排队时间,我们调整了入馆通道。”首博新闻发言人杨丹丹告诉记者,首博在室外广场设置了“缓冲区”,将测温和健康宝状态查验等工作前移,“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可在馆外空间及时处理,为展厅内创造更加宽松安全的环境。”
“请您注意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首博方厅二层通史展厅入口处,工作人员耐心提醒每位进入展厅的观众,并实时记录下观众进出展厅的情况。展厅内,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手中拿着提示牌,提醒观众不要触摸展品,减少聚集。
“通史厅局部限流不超过300人,当展厅观众达到一定人数时,我们会引导观众暂缓进入。”杨丹丹说,目前首博在将观众流量控制在60%的基础上,对每个展厅也实施了相应的限流措施,“我们会根据每个展厅的展陈面积,适度调节观众流量,保证每位观众的个人观展空间,确保参观体验舒适、安全。”另外,工作人员对于包括展厅在内的公共区域,每天消毒不少于6次。
互动展项即时消毒
进入中国科学技术馆,各展厅门口最显眼的就是一块“标配”的提示牌,提示牌上图文并茂,提醒观众参观时需要遵守的防控要求。提示牌旁边还贴心地摆上了免洗洗手液。
科技馆展厅管理组组长裴媛媛介绍,除了展厅门口,在热门展品、人员易聚集的场所等近三十个点位也都放置了免洗洗手液,供有需求的观众使用。特别是在体验三维滚环、空中自行车、太空行走等一些热门的互动展项前,观众需要进行二次手消。对于部分展品的按钮手柄等观众频繁操作的部位,则实行不间断的清洁消杀。
由于观众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为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科技馆只有在开馆前及闭馆后才对所有展品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杀。而在开馆期间,工作人员只使用酒精湿巾消毒,“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儿童皮肤及呼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此外,为了避免观众在门口聚集,科技馆还根据客流情况,采取弹性入馆措施。
在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原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展厅内,每个互动项目旁也都配备了免洗消毒液。该馆副馆长顾莹介绍,工作人员会根据现场观众使用情况对所有互动展项进行消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进一步强化了馆内卫生管理,加强通风消毒,公共开放区域每天四次消杀。对存包处、票台、门把手、电梯、服务台等处,则会每小时开展一次消杀清洁。
自助语音导览上线
为避免观众扎堆儿,疫情期间不少博物馆暂停了人工讲解服务。首博暂停了人工讲解及讲座、教育活动,需要讲解的观众可以使用自助语音导览设备。该馆一共配备了10个箱柜、共1000余台语音导览设备,“这些机器自带紫外线消毒功能,每次使用后要经过24小时消毒,才可以再次借出。”杨丹丹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提供的语音导览设备也采用紫外线消毒,观众还可通过该馆微信公众号免费收听语音讲解。抗战馆还成立了一支“益起来”志愿服务队,协助安检人员组织观众有序进馆,帮助观众进行现场预约和健康宝核验,在馆内开展疏导客流和文物保护提示等工作。
文并摄/记者 李祺瑶 牛伟坤 张航 阎彤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