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北京头条记者17日从广东珠海市应急管理局获悉,7月17日,广东珠海市召开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第三场新闻发布会。
会上,副市长张宜生通报了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救援最新情况,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汕介绍救援主要措施和救援难点。发布会由珠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闵云童主持。
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491.97米,距离受困点668.03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约8米。但经过50多个小时的持续救援,目前仍然无法联系到被困人员。
副市长张宜生通报最新情况
张宜生介绍,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发生后,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各级高度重视。两日来,国家联合工作组和省市领导坐镇现场指挥,重点就隧道积水抽排、水库渗漏点止水和回填、临时存碴场清运、水文地质灾害管控、气象监测、应急通讯保障等进行逐一研究部署。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491.97米,距离受困点668.03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约8米。但经过50多个小时的持续救援,目前仍然无法联系到被困人员。
针对救援工作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昨天下午到目前,采取了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隧道内通风条件得到改善,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时间大幅减少,救援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得到提高,隧道内抽排、泥浆处置、综合监测等工作持续推进。
措施上,一是提高洞内排水功效。针对隧道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问题,我们在已有8台轴流风机基础上,增加并启用8台射流风机,改善了隧道内救援作业环境。持续增加了排水设备,紧急调集泥浆泵10台套、500kw发电机7台、75kw混流泵1台、75kw水泵2台、30kw潜水泵3台、90kw污水泵3台、罐车10台。抽排水设备采取“用二备一”的措施,防止其中一台出现故障影响关键时刻的抽排水。
二是实施水库地表回填注浆。针对洞体山体裂隙与水库连通、水库储水持续补给的问题,我们投入了20台套设备、110余名作业人员,于7月16日下午15时已完成拱顶回填,共计填土约11000方。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已进场水泥90吨、水玻璃20吨,投入钻注一体机12台,已完成50方注浆。
三是开展洞体结构安全和洞内有害气体监测。为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持续加强地表水文地质实时监测,特别是加强对山体、库体、水体、地表回填的监控量测;持续加强洞体稳定性、隧道渗漏状况、地表沉降状况和洞内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建立洞内外情况每30分钟定期通报预警机制,确保抢险救援人员安全。同时,开展外围巡查监测,从16日起开展空气、水样环保和卫生防疫监测及气象监测预警,截至目前各项监测指标正常。
张宜生介绍,下一步,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将从五个方面继续加大救援力度:
一是加紧抽排水,根据实际情况对隧道顶板进行分段监测和加固处理,防止塌方。
二是进一步加强隧道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确保洞内气体指标满足施工安全要求。
三是进一步做好技术准备,结合坍体随水流进入洞内的实际,细化洞内清淤工作,探索采取蛙人下水等手段千方百计搜救被困人员。
四是做好卫生防疫和风险防控,加强水体监测、卫生消杀等工作。
五是做好受困人员家属安抚工作。
张宜生介绍,昨天,省政府成立了珠海市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调查组,明确了事故调查职责、任务和有关要求,将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我们将全力协助省调查组开展调查,将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工作!有最新进展情况,我们将及时向大家通报。
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汕介绍救援措施和救援难点
李汕介绍,事故发生后,珠海支队立即调派29辆消防车、145名指战员、1套远程供水组和19套抽水泵到场实施救援工作;随后,又协调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临近8个地市支队的力量赶赴现场增援。截至目前,省消防救援总队共调派336名指战员、63辆消防车、10套远程供水车组参与事故处置。
在救援初期,我们主要采用消防远程供水车组和抽水泵以机械排水的方式快速排水;随着各方增援力量到场,消防救援力量与到场增援的地方专业排涝队伍一同作业,进行中距离大流量排水,同时,消防指战员协助开展水带延伸和作业面清理推进等工作;随着扬程的不断增加和供水距离的进一步延长,17日凌晨,经研究,调整为采取“龙吸水”排涝车串联接力排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持不间断大流量排水。
李汕介绍,救援中存在多个难点。
一是现场作业环境差。由于救援器械设备使用的是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加之隧道内通风严重不足,导致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浓度数倍于标准值,虽然增设了送排风设备,情况有所改善,但随着作业向深处推进速度加快,一氧化碳浓度也时常超标,导致救援人员不能在隧道内长时间连续作业。此外,隧道内环境密闭,现场能见度不高,内部情况不明,随着作业面不断向前推进,涉水作业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是作业面有限。隧道左线、右线均有1条排水沟渠,占用宽度约2米,左线、右线隧道单线实际作业宽度约为8米,每条单线仅能并排容纳两台作业设备,同时还要铺设5至6条300mm管径的排水线路,现场可用的作业面更加有限。
三是作业调整推进耗时长。作业向前推进过程中,时常需要挪动300mm管径的水带线路,一段充满水的100米水带线路重量约6吨,挪动水管并推进作业面至少需要10名指战员;由于现场作业环境较差,大功率机械设备运转时间长,需要梯次轮换,调整过程耗费了人力和时间,也影响了作业推进的速度。
四是机器运转噪音大。这给一线人员的现场沟通联络和工作指令的上传下达带来诸多困难,导致一线人员频繁往返于隧道内外传递信息,额外消耗了人力和救援人员体力。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推进救援工作:
一是抓好作业人员安全进出管控。坚持“科学施救、安全施救”原则,一旦发现现场浓度超标,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提示隧道内救援人员及时撤离。
二是落实参战力量高效轮换作业。人员每小时轮换、装备每小时推进,持续优化救援编组,加大排水力度。
三是充分发挥指战员补位作用。主动对接各专业排水力量,实现排水不间断。
李汕表示:“我们将继续竭尽全力推进救援工作,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会尽百分百的努力。”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