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城建村炮手屯,一个位于阿什河畔的普通村屯。这里距离哈尔滨市火车站约45公里,到阿城城区约3.5公里。
最近两天,炮手屯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村屯,因为突然闯入的狼群,受到全国网友关注。
闯入平原的狼
从阿城北火车站出来,乘车前往炮手屯,大约10公里。
透过车窗,除了公路边不断出现的居民房,沿途农田内的玉米和水稻一片郁郁葱葱,未见山峰和山林。
在进屯的公路边,印有“炮手屯”的蓝色路牌清晰明了。
站在炮手屯进屯路口,蓝天白云下,一片东北式的民居映入眼帘。
从屯子边穿过的公路,车辆川流不息,货车比较多。
炙热的阳光照在地上,屯子内的沙土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不多,只有村民家喂养的狗,听见有人经过,吠叫不止。
在屯内食杂店门口的长条木凳上,几名年长的村民正在讨论7月9日突然出现的狼群。
“小时候俺们屯也没有出现过狼,距离俺们屯最近的东山也有3公里多路,而且山也不大,也藏不住这么一群狼,之前也没听说那里出现过狼。”在屯子里居住了60多年是赵爹爹,对炮手屯里突然出现狼群,感觉很疑惑。
付女士当时遇见狼奔跑,一不小心从电瓶车上摔下受伤。从出嫁到炮手屯,她一直在此居住。30多年来,她没有听说炮手屯曾经出现过狼。
还有两只狼漏网
7月9日下午,几只狼突然出现在炮手屯,打破了这个屯子的安宁。
开始发现狼群时,村民赵先生正在食杂店内。透过窗户,他看见屋外的大榆树下,至少有5只不认识的动物正叼着李斌(化名)家的宠物狗。
20多岁的赵先生没有见过狼,只是觉得这群动物好奇怪,脸、牙齿、尾巴等都比狗长。
“后来知道那是狼,还是有些担心,怕它们还会来。”赵先生说。
当日开车刚好从炮手屯经过的腾先生,还记得7月9日下午,看见一群狼咬食一条小狗的画面。
一条小花狗无助地躺在地上,被5只狼用长牙叼来叼去。小花狗发出惨叫声,身上多处皮开肉绽。
“当时把我吓坏了,我在车里距离那群狼也就10米左右。”腾先生至今心有余悸。
小狗的主人李斌曾经骑着摩托车,拿着砖石和棍棒与这5只狼对峙。
虽然从狼嘴里救出自己的宠物狗,但是狗狗还是没有活过来,它被李斌埋在后院的菜地里。
李斌记得,他和儿子当天都曾持续追赶过狼群,确定一共有5只狼。让李斌感到庆幸的是,这群狼没有攻击人。
阿城区政府、公安、应急管理、林草等部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其中一只狼在一家洗车店院内被麻醉抓捕。另外两只狼被警方击毙。
“一共5只狼,两只被击毙,一只被麻醉后送到动物园,还有两只跑掉了。”李斌说,他担忧另外两只跑掉的狼还会出现在村子里。
洗车店老板娘王女士说,她和丈夫都60岁了,店里24小时都需要人,很担心跑掉的狼会回来。
狼的来源成谜
狼群造访炮手屯,令村民心生疑窦:它们来自哪里?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炮手屯?
炮手屯的多位村民都反映,屯子里和方圆10公里范围内,没有听说有人喂养狼,也没有动物园。
距离炮手屯最近的小山也不大不高,经常有人出没,周边居民都没听说这座小山有狼。
屯子距城区不远,人口相对较多,几乎全是平地,狼群为什么会来这里呢?
7月10日,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动物科学高级工程师刘晓密对媒体表示,在哈尔滨炮手屯被麻醉送来鉴定的动物确认为灰狼,暂时无法判断年龄,也无法判断这只狼是野生还是人工饲养。
地图显示,炮手屯距离北方森林动物园约23公里。
这家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称,园内确实喂养有狼,但是没有狼逃出来,动物园一直正常营业。
阿城区委宣传部表示,出现在炮手屯的狼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会出现在炮手屯,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之中。
哈尔滨市阿城区林草局湿地草原保护站站长于铁表示,现在这几只狼的来源判断还有些难度,已经及时对全区野生动物进行了再次排查,阿城区内没有发现驯养繁殖狼的活动。
阿城曾有狼出没
根据公开的新闻报道,这不是阿城区第一次出现狼的踪迹。
2005年8月30日凌晨,阿城区当时还叫阿城市,一只狼闯进距炮手屯8公里的黄土岗屯,咬死村民蒋华云家12只家禽。
蒋华云当时向媒体介绍,当日凌晨,她在熟睡中听到窗下养了4个月的鸡乱叫,开灯准备查看,她的婆母也闻声醒来。蒋华云穿好衣服打开房门,看到一条1米高的“大狗”正在篱笆下撕咬一只鸡,它听到门响抬起头眼睛露出凶光,朝门口扑过来。
蒋华云猛地把门关上,在里面锁死,同时想起邻近的单家村有妇女摘豆角看到狼的传闻,再看这只“大狗”尾巴垂着,认定它是只狼。
蒋华云和婆婆躲在窗后看狼在院子里撵鸡、鸭、鹅连吃带咬,就往亲戚和邻居家打电话求救。
蒋华云的邻居尹栋栋接到电话,没听到院子里的两只狗叫,就先把院子里架着的5盏电灯打开,看到家里的两只狗趴在地上不停哆嗦。他家住房离蒋家只隔5米,院子里的灯把蒋华云家院子照得通亮,那只狼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后离开,此时已是凌晨2时。
此次蒋华云家里有5只鸭子、6只鸡、1只鹅被咬死。她还说,她年轻时在大岭林场生活时见过狼,确认前一天晚上进入院子里的是一只野狼。
阿城当地警方表示,如果遇到狼等不明动物,请及时报警处理,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先。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