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研究,宋朝并没有丹书铁券制度《当“尚方宝剑”遇到“丹书铁券”》。有些朋友可能会不同意,说:《水浒传》里有一个“小旋风”柴进,是前朝皇族柴氏的后裔,家里就有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小说这么写道——
林冲被发配沧州,押送他的公差叫董超、薛霸。这一日,三人来到沧州,在一间酒店歇息,但等了半个时辰,酒保一直没有理睬他们。林冲等得不耐烦,把桌子敲着说道:“你这店主人好欺客,见我是个犯人,便不来睬着,我须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店主人说道:“你这是原来不知我的好意。”林冲道:“不卖酒肉与我,有甚好意?”
店主人道:“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我如今卖酒肉与你,吃得面皮红了,他道你自有盘缠,便不助你。我是好意。”
按小说的描述,沧州当地,许多人都知道柴进家中藏有一份丹书铁券。凭着这份祖传的丹书铁券,柴进公然款待犯罪的绿林好汉,甚至包庇罪犯。比如“黑旋风”李逵杀了人,便躲进柴家庄,郓城县当牢节级(类似警察)朱仝前来捉拿他,见到柴进,问:“黑旋风那厮如何却敢径入贵庄躲避?”柴进道:“容复。小可平生专爱结识江湖上好汉,为是家间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先朝曾敕赐丹书铁券,但有做下不是的人,停藏在家,无人敢搜。”
然而,柴家的丹书铁券只是出自小说家言,从史料中,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任何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赐给柴氏丹书铁券的记载。倒是按宋人笔记,宋太祖得国后,在太庙立了一块誓碑,上面写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但这块誓碑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新皇帝登基拜谒太庙时,才至碑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外人并不知道有这么一块誓碑。后来开封城被金兵攻破,太庙大门洞开,人们才知道原来有一块誓碑在里面。
基本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柴进的祖先并没有给他留下一份所谓的丹书铁券。即使在《水浒传》里,这个丹书铁券也只是存在于传说中,始终没有现身。
不过,严格来说,宋朝是有丹书铁券的:北宋初,宋太祖曾给个别前朝将领赏赐过铁券,如建隆年间,宋太祖任命前朝重臣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李重进“心益疑惧”,太祖“又遣六宅使陈思诲赍铁券往赐,以慰安之”。但李重进后来叛变,失败后自杀,丹书铁券也失去了意义。南宋初,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为招抚他们,高宗皇帝也给他们赐了铁券,但苗刘后被勤王的韩世忠擒获,解押回行在处死,铁券也未能保住他们一命。
这几个赐铁券的事例,只是宋朝的特例。除了这几个特例之外,宋王朝再没有给大臣赐丹书铁券之举。南宋前期,学者程大昌考据历代典章制度,称唐朝时“功臣皆赐铁券”,“今世遂无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可见宋人自己也知道,本朝并没有赐铁券的制度。当然,更准确地说,宋王朝有过赐铁券的个别特例,但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宋人的观念中,丹书铁券虽属古制,却绝不是一种值得仿效的制度。与宋王朝并存的辽朝保留着丹书铁券之制——这一制度应该来自唐制,宋真宗时,宋臣王曾出使辽国,负责接待的辽臣邢祥炫耀“其国中亲贤赐铁券”,而贵国号称优恤士大夫,为何不赐丹书铁券?王曾告诉他:“铁券者,衰世以宠权臣,用安反侧,岂所以待亲贤耶?”邢祥听了,“愧不复语”。
为什么宋人对丹书铁券之制颇不以为然?因为宋人认为,丹书铁券代表了一种司法上的特权,持券之人哪怕犯下死罪,也可以免被判处死刑,这就容易导致一个不良后果:权贵自恃有丹书铁券护身,肆意妄为,这个时候,如果不治其罪,无疑纵容了犯罪;如果治其罪,则是皇帝失信于人,诱人犯法。北魏皇帝曾给贵戚大臣颁“不死之诏”(相当于赐给丹书铁券),司马光对此评价说:“勋贵之臣,往往豫许之以不死;彼骄而触罪,又从而杀之,是以不信之令诱之使陷于死地也。刑政之失,无此为大焉!”另一位宋人也说:“铁券许之以不死也,人臣有死罪,安得不死?而预以免死许之,是诱而致于戮也。愚者以之肆,黠者以之疑,无施而可。”
丹书铁券所代表的司法特权,也不合宋朝的主流司法理念:“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宋人对此也有一番阐述:“高帝(刘邦)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而不免于杀韩信、醢彭越、斩布英,又况其几乎?是故,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尧舜三王不易之道,何以铁券为!”
也就是说,宋代不但没有丹书铁券制度,而且士大夫对这一古制的评价也是非常之低。从司法的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宋人司法观念的进步。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