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重工刘飞香:用自主创新为中国基建清除障碍
上海证券报 2021-06-22 13:33

我相信,每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就是为国家基建系统清除一个障碍。”刘飞香表示,“借科创板的东风,我们会进一步稳固产业线的国产化水平,加大对高国际含量项目的投入,不仅不被‘卡脖子’,还要做行业的领跑人。”

不仅要挣开“卡脖子”的那只手,铁建重工还要昂起头做行业的“领跑人”。自2007年落户长沙开始,铁建重工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10多年间成长为地下工程装备领军企业。

企业发展,拼的是实力和创新;行业进步,担的是责任与使命。从“小学徒”到“中国首创”,这是铁建重工和公司董事长刘飞香的十年答卷。正如刘飞香所言:“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自主化、国产化、产业化目标,为国家基建清除障碍,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技术派”的责任底色

2020年9月27日,铁建重工长沙第一产业园,一张直径达16.07米、长150米、重4300吨的“京剧脸谱”正式“绘成”——这是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特色刀盘。

回溯十载,同一地点,直径6.28米、长80米、重450吨的“开路先锋19号”诞生——它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它让原本均价约1.5亿元的“洋盾构”,在中国降价30%。

“我们不仅不被‘卡脖子’,我们还要引领世界。”作为一个“技术控”,刘飞香谈起这十多年来的变化,感慨万分。

盾构机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力学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是公认的“工程机械之王”。掌握盾构机,就是掌握地下施工装备制造的核心。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展开,尤其是城市地铁、引水工程、过江隧道等工程的不断上马,国内市场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需求急剧扩大。但是,长期以来,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研发制造和使用基本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公司垄断。

“在工程局的那几年,我深刻体会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高端地下工程装备的痛苦。我一直惦记着盾构机,有个信念在我心里生根发芽,那就是不能让这个核心技术完全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刘飞香作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成功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离不开刘飞香“台下十年功”的扎实积累。他坦言:“最初进口的盾构机,我不仅在使用它,更在学习和反思。我们积累了一套盾构机的施工经验,也发现了很多弊端,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我都会一一记录下来。”凭借这股韧劲儿,铁建重工的科研团队对穿越溶洞、穿越高强度孤石等特殊施工环境需要的条件技术进行集中的、突破式的研究,公司的相关产品技术水平已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其中,刘飞香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长距离大坡度双模式斜井TBM、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永磁同步驱动土压平衡盾构机和护盾式掘锚机等,已经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示范兵”的创新成色

在刘飞香的带领下,铁建重工先后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单位”等称号,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等诸多荣誉。

在谈到核心竞争力时,除了研发能力,专注、专业的设备开发及制造体系,以及实现隧道施工智能化融合的技术水平外,刘飞香特别强调了机制的优势。“我们力推改革,真正做到了干部能上能下,每年要调整下来5%以上的干部;员工能进能出,每年要淘汰6%以上的员工;薪酬能升能降,与业绩紧密挂钩,让员工有收获感、有干劲。”

于发展中有恪守,在变动中有不变,刘飞香对于研发的坚守从未动摇。“我们企业由小到大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始终不变:第一,研发设计人员占员工比例20%以上不变,现在实际上达到了24%,有将近1200人;第二,研发费用占比5%以上不变,去年这个比例是7.27%。”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投入研发的费用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18%、6.43%和7.27%,3年累计达14.32亿元。

刘飞香告诉记者:“铁建重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行业内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在基础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开发、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维度精准创新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公司还邀请包括院士、行业领军专家、学者、知名教授、工程专家等在内的近千名专家组成铁建重工技术智囊团,共同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研发设计、评审评价等工作,降低研发风险,提升研发效率。”

坚守和创新托举起铁建重工近几年的业绩表现。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铁建重工营业收入分别为79.31亿元、72.82亿元和76.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07亿元、15.3亿元和15.68亿元。

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奠定了铁建重工的领先地位。目前,公司已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和行业内重大科技计划6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8 项。未来,铁建重工将加速“资本、产业、科技”深度融合。

刘飞香表示,要敢为人先,更要自主创新,打造地下工程高端装备领域的智慧企业,铁建重工作为“示范兵”责无旁贷。

“领跑人”的先锋亮色

“我们不仅是作为一个企业在看问题,更多是站在国家的层面来思考。我相信,每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就是为国家基建系统清除一个障碍。”怀抱着这个决心,刘飞香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对人才引进机制、激励制度的重视。

几年前,刘飞香前瞻性地在公司内搭建了“揭榜挂帅”式的研发项目制——发布项目、公开竞聘,在全公司范围内甄选项目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并赋予带头人充分的决策权、调度权,通过公开竞争确定最终项目团队成员。在跨部门、高效率、开放式协同的研发基调上,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的研发模式应运而生。

“未来的高端装备制造重心和核心会逐步向中国转移。”抱着挺起国家工业脊梁的使命感和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刘飞香正在让铁建重工加速“走出去”。

近几年,铁建重工正在向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品牌扎实迈进,接受世界的全新“打量”。招股书显示,公司海外业务收入整体保持稳定增长,随着用于班加罗尔地铁、孟买沿海公路隧道、莫斯科地铁、秘鲁圣加旺水电站项目的盾构机相继交付,2018年至2020 年,公司在海外的收入分别为1.32亿元、1.95亿元和5.95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7%、2.68%和7.82%。报告期内,铁建重工与土耳其、韩国、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相继签约合作。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隧道施工迈向少人化、无人化,铁建重工近年来大力推进产品的智能化升级。目前,铁建重工已发展为集掘进机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和特种专业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租赁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大型企业,并逐步拓展高端农机、煤矿装备、新兴工程材料等多个新兴产业板块。刘飞香表示:“借科创板的东风,我们会进一步稳固产业线的国产化水平,加大对高国际含量项目的投入,不仅不被‘卡脖子’,还要做行业的领跑人。”

文/上海证券报记者 夏周祺 周健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聚焦 |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首台盾构机成功下线
新华社 2024-01-10
高铁修到百米海底 探访全国最大水压最大埋深海底隧道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11-20
直径8.61米!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12
全国人大代表刘飞香:推动我国隧道掘进装备 实现全面国产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1
“锦绣号”盾构机下线 体积约是“胖五”的15倍
科技日报 2021-07-14
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线
新华社 2021-07-10
从全部进口到实现国产 为了“吃土神器”能逆袭 这群年轻人拼了
中国青年报 2021-06-23
A股首单央企分拆子公司上市成功
中新社 2021-06-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