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一座三合院,古朴静谧。李大钊先生和妻儿曾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6月1日,李大钊故居对外开放,主题展览、沉浸式话剧……为人们讲述着“播火者”李大钊的革命志、舐犊情。
沉浸式话剧《播火者》在李大钊故居与观众见面
再现《十六年前的回忆》场景
一进故居,迎面就是李大钊先生铜像。李晓莉站在铜像前,给曾祖父献上一束洁白的花朵。从小,她从父母和祖辈口中听过很多关于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生活往事。能参加李大钊故居开放仪式,她很开心。李晓莉话不多,她每走到一处房间,都会多看一会儿、多停一会儿。小院里两棵海棠树花开正香,李晓莉在树下凝视良久,拍下一张照片。当年,就是在这海棠树下,李大钊与妻儿分别。
故居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讲着李大钊的故事。“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李大钊长女李星华所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故居开放当日,李晓莉和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一起,重温这篇文章。
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刘洋介绍,李大钊故居对外开放后,针对青少年观众,将会重点介绍李星华和父亲李大钊的生活故事,讲述小学生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增加小学生观展感受。专题展厅内着重介绍《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文章创作背景和教育意义,增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时代感,拉近青少年与大钊先生的距离。
高清修复李大钊8秒钟影像
李大钊故居内的展览由原状陈列展和名为《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的专题展两部分组成。展厅中播放着经高清修复的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馆藏一级文物,也是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史学要论》也在故居中展出。刘洋说,当时教授上课是没有固定教材的,李大钊先生写就《史学要论》后,去商务印书馆印刷,当作教材发给学生。因受众量小,存世量少,显得格外珍贵。
站在李大钊夫妇卧室可以望见西厢房内场景,参观到西厢房又可以回望卧室。刘洋说,当年,西厢房作为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开会时,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就坐在卧室做针线活,为会议成员望风。并随时查看西厢房内开会的情况,根据会议进程去西厢房给大家添水。
学生参演沉浸式话剧《播火者》
故居中,还有一台沉浸式话剧《播火者》。该剧以故居为场景,选取李大钊1920年到1924年在此居住时的革命活动和家庭生活片段,从对青年学子的帮助到对膝下儿女的教育,再现了李大钊的精神风范和革命情怀。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们的党,应该叫做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的宣言,令人振奋。海棠树下,“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交谈。与长子“李葆华”、长女“李星华”一起弹琴,歌唱,下棋。他紧握妻子的手,摸摸孩子们的头,目光里写着温柔。与家人分离,“李大钊”的眼中有不舍,“守常,你去吧,这个家我守着。”妻子说。“孩子们,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妈妈。”“李大钊”说完,眼中又重现坚毅。
该剧改编自实景剧《父亲·李大钊》,由多位在校中小学生与西城区专业演员共同表演。该剧将针对不同人群不定期演出。本报记者 张骜
李大钊故居开放信息
故居周三至周日每天9时至16时开放,开放日对外公开5个预约时段。(周一、周二闭馆)
市民可登录李大钊故居微信公众号,实名制预约参观。
每小时接待预约观众不超50人,日限流250人。
摄影/记者 方非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