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舞百花间,蜜甜醉万家。”5月18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密云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华北区“世界蜜蜂日(5·20)”主题活动暨密云区第四届蜂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密云区太师屯镇蜜蜂大世界开幕。
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本届世界蜜蜂日活动中,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中国蜂产品协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为密云区“中华蜜蜂科研示范基地”、“中华蜜蜂小镇”、“北京蜂产业研究院”、“农业农村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密云监测点”授牌。
推动蜂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
依托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密云区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中国蜂产品协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吉林省养蜂研究所、江西农大等科研单位开展蜂产业合作,20余名知名专家在蜜蜂育种、病敌害防治、多箱体养蜂、免移虫产浆、授粉蜂繁育、新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国际合作等方面参与密云蜂产业科技推广。
密云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合作创建了全国首家“蜂产业研究院”,在全国蜂业培训服务、种质资源优化、病敌害防治、蜜蜂授粉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研究。累计推广多箱体养蜂6000余群,生产波美度达到43度(蜂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百分含量)以上的高端天然成熟蜂蜜,蜂蜜产量和价格实现翻番。构建密云荆条蜂蜜高分辨质谱指纹图谱,筛选出对人体有益的独有特征物质,制定密云区高端天然成熟蜂蜜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实现一瓶一码全程可追溯。持续强化蜜蜂良种提升,推进“密云1号”、“密云2号”蜜蜂种王的种质资源鉴定,全区三个种蜂场取得北京市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密云优质种蜂将在全国推广。积极与北京市烹饪协会合作,研发全蜂宴,以烹饪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蜂产业与农旅休闲深度融合
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密云区建立了集蜜蜂种业、养殖、授粉、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蜂产业模式,全区养蜂规模由2004年的662户、蜂群3.2万群,发展到现在的2145户、蜂群12.35万群,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5.2%,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中国蜜蜂之乡”。全区拥有蜂蜜、蜂王浆等生产线9条,蜂产品种类50余种。2020年,密云蜂产业产值近1.3亿元,比2019年(1.09亿元)增长19.3%,与历年平均值(1.2亿元)相比,增长8.3%。
密云区以蜂为“媒”,带动休闲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太师屯“中国森林蜜蜂特色小镇”、高岭镇蜜蜂主题公园、冯家峪镇悬蜂谷项目加快推进。太师屯镇前南台村、巨各庄镇蔡家洼村等首批“林上有花、林下养蜂、林间旅游”的林下养蜂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完成,有效带动了林果业和旅游业发展。依托密云区蜂业技术优势和产业模式,开展全国蜂业培训,首期“蜂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将于5月下旬面向云南、宁夏两地开班,近200人参加培训,进一步延伸技术培训产业链条。通过发展蜂产业,解决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199户退耕禁养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增收问题,全区362户低收入户实现养蜂脱低、致富,为全国养蜂扶贫工作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推动蜂产业与生态建设深入融合
密云区通过建立蜜蜂公益授粉研究示范基地,对野生植物和果蔬授粉充分性进行评估,为养蜂生态补偿提供了科学依据。实施“无人机+蜜蜂”授粉研究示范,解决部分果树花期早,授粉昆虫少,授粉不充分问题,提升果品产量和品质。蜜蜂授粉有效促进了全区148.19万亩阔叶灌丛生态系统和15.3万亩草丛生态系统的植被更新,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丰富了密云水库79条小流域的动、植物物种,在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水固土、调节区域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密云区持续加大中华蜜蜂保护力度,在云蒙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扩大对中华蜂的保护,以云蒙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区进行种蜂纯化;以外围的石城镇黄峪口村和冯家峪镇西口外村为缓冲区,进行种群繁育和基地建设;两镇其他区域为实验区,进行中华蜂养殖技术研究和文旅基地建设。密云种源中心保存的密云区华北型中华蜜蜂生态型已得到专家认证。
下一步,密云区将深入挖掘蜜蜂文化内涵,扩大蜂产业发展外延,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将蜂产业打造成为密云的特色产业、标志产业、富民产业,以小蜜蜂托起大梦想,将小蜜蜂做成大文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