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藏面、风干牛肉、酥油茶……姐姐,有机会我带你吃遍藏族美食。”不久前,中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刘颖如期收到了一封3200多公里外的信。
写信的少年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的九年级学生旦增刚旦。得知这个小笔友用上自己的学习秘笈后,成绩从班级第24名升至前6名,刘颖高兴极了。刚开始通信时,旦增刚旦还曾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苦恼不已。
“看似是我在帮助他,其实我也在被他治愈。”刘颖说,虽然素未谋面,小笔友的关心却一次次翻山越岭而来。“有一回武汉天气转凉,他还专门提醒我添衣服。”
5年来,有1600名中南民大志愿者与4000多名山南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铜仁市的孩子,像刘颖和旦增刚旦这对笔友一样,因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的“笔友计划”结缘。他们用9000多封跨越千里的书信见证彼此成长。
旦增刚旦就读的乃东区中学,是“笔友计划”的发源地。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农牧民子女,也有很多留守儿童、孤儿。
2015年,作为湖北省首批进藏服务的高校支教团,中南民族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赴乃东区中学支教。研支团成员通过家访调研发现,这里的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很多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
当年年底,研支团成员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庇佑计划之心愿卡认领活动”,短短两天,45份孩子的心愿卡被45名社会爱心人士认领。图书、棉衣……一波波简单的心愿礼物来到了乃东区中学。
陈熙的高中同学、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的邓宸听说这一故事后,深受触动,主动认领了七年级(2)班的藏族女孩平措央珍的心愿。她在礼物里放入一张亲手写的卡片:“虽然你们现在没有较为充足的学习、生活条件,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收到这张卡片时,平常寡言少语的平措央珍喜极而泣。“没想到,在遥远的地方还有这样一个人在关心自己。”
多数藏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低、表达意愿差、学习动力不足,相较于面对面沟通,他们更乐意在心愿卡上表达自我。这让研支团队员们意识到,可以在纸笔间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搭建一座爱的桥梁。
中南民大第17届、18届研支团交接之际,正式发起了“庇佑呵护笔友计划”,结合民族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从民族地区中来”的相似成长经历,专门组织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乃东区中学的孩子进行书信结对。
孩子们在信中纷纷吐露心声,介绍自己的家乡风俗、学校环境,倾诉学习生活中的烦恼,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收到来自雪域高原的172封沉甸甸的书信后,中南民大团委在两天内招募到190余名志愿者。志愿者在回信中为孩子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实际困难,并在交流中拓展汉语知识。
“离开支教岗位后还能与学生进行书信往来,我非常激动,就像老朋友相见。”在回信中,第17届研支团支教老师侯凤超回忆了和学生平措玉珍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鼓励她努力学习,自己有机会再去西藏看望他们。
当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近10公斤的回信和礼物寄往西藏山南,有文具、教材、文学名著……
性格内向的藏族小姑娘仓决吉巴从小失去亲人,在福利院长大。一年的书信交流以及支教团的帮助,让仓决吉巴变得活泼起来。
一次书信往来后,仓决吉巴递给第18届研支团团长马万玲一张小纸条:“你为我们做的事我会记在心上,我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们的成长给了研支团坚持做好“笔友计划”的决心。马万玲说:“书信在当下看起来或许是一种很笨拙的交流方式,但恰恰能让远方的人感受到真情流露。”
第21届研支团团长蓝珊华曾于2019年至2020年在恩施来凤县接龙中学支教,是七年级(7)班班主任,并负责语文教学工作。
“老师,我们的回信来了吗?”“哥哥姐姐的来信什么时候发给我们呀?”等待回信的日子,孩子们常常兴奋地追问蓝珊华。“每次拆信封的那一刻,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光,围坐成一圈交流分享。”
经过5年发展,“笔友计划”已覆盖西藏山南、湖北恩施、贵州铜仁、广西三江4个民族地区的9所中小学校。
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改变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
来自乃东区昌珠镇玉莎社区的次仁白玛,得益于志愿者“数学小窍门”的帮助,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班级排名第一。“笔友计划”实施期间,乃东区中学中考成绩在2019年从全区第六名跃升为第一名。
乃东区中学九年级学生扎西旺姆考入武汉西藏中学,实现了“看看大江大河、大武汉”的愿望。她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分享了自己被中南民族大学志愿者影响的故事,“是他们的无私付出和悉心指导,让我有机会到内地读高中。”
“书信交流是陪伴与了解,更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也让我坚定了对支教服务的信念。”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花说,“笔友计划”让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感悟到教育扶贫的力量。
杨花的家乡在宁夏西海固贫困山区,读初中时,她曾接受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帮扶。进入大学后,她因“笔友计划”结识了来自西藏山南的桑吉梅朵。彼时,桑吉梅朵在信中经常出现书写、语法错误。杨花就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利用往来书信帮助小笔友学习汉语。去年,杨花报名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西藏支教,让爱继续传递。
如今已是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的马万玲一直保留着仓决吉巴给她写的信。“无数次遇到困难时,那些稚嫩的笔迹都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力量。”
去年10月,马万玲的名字再次出现在第九期“笔友计划”志愿者公示名单中。作为曾经的项目负责人、组织者,她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再度参与其中。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支团组织“笔友计划”志愿者制作H5信件,云端投递到孩子们手中;同时推出“笔友电台”线上项目,制作了“英雄故事”“为你读诗”“名著伴读”等40余期音频节目。“笔友计划”也因良好的育人成效收获了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关于温暖与梦想的故事正在不断续写。
藏族女孩措吉成功考入中南民族大学,与曾经的支教老师李骏、梁好在学校迎新晚会上重逢,和帮助过自己的“笔友计划”志愿者成为校友。
“毕业后我想回到西藏,助力家乡教育事业。”措吉说。
文/杨歆曼 雷宇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