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身边好党员:37年 他用“实干”托起小汤山百姓“稳稳”的幸福
北青社区报昌平版 2021-04-08 16:03

村庄是老百姓的家,也是基层工作者的舞台。小汤山镇有24个村、6个社区,常驻人口10万人。在这里,37年来,王玉贵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创新精神耕耘着,践行了一名基层机关干部爱民、为民、乐于奉献的情怀。

作为一名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工作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人民群众无小事”的理念,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绩和效果的尺度和标准,把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前提,千方百计解难事、办实事。

从青春年少的21岁到年富力强的58岁,37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心+实干”为小汤山百姓点亮了幸福的生活!

一本字典 一声叮嘱记了37年

1984年,王玉贵从北京农业学校毕业时,他的老师王剑锋送给他一本字典,并殷切的叮嘱他:“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这本泛黄的字典王玉贵一直珍藏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时常查阅。“老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按照老师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审视着自己”, 37年来,这一个“实”字一直指引着王玉贵的工作和生活。

当年,21岁的王玉贵来到了小汤山乡畜牧办公室工作。在乡政府工作3个月后,他主动向领导请缨去讲礼村蛋鸡场实地锻炼。他一心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鸡场做好。

2008年,王玉贵工作照

“养殖是个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勤活,熏、蒸、防疫、消毒工作一刻都不能停”,实心眼的王玉贵一年到头就吃住在鸡场,鸡场条件差,又脏又苦又累,他却毫不在意,“咱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

一年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近2万只雏鸡出栏,当年鸡场为乡政府上交了2万元利润。

1989年11月4日,马上就要立冬了,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冷了。凛冽的寒风中,小汤山讲礼渔场一片欢声笑语,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在准备拉网起鱼。

那年,王玉贵负责小汤山水产业工作,这一池的鱼是他和工作人员为技术推广精心养殖的。

突然,拉网的时候,渔网下面的网兜被淤泥牢牢的粘住了。那时候也没有专业的防护装备,身着单衣、实心眼的王玉贵就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来来回回在冰冷刺骨的池水中清理淤泥,一个作业下来需要十几分钟。

“您这办公室里怎么这么大的膏药味道啊?”记者问王玉贵,他笑着说道:“知道您今天过来采访,我特意没有贴了,还这么大味道呢。都是那时候冬天下水落下的病根,这么些年来天气有个变化,就疼的厉害。” 

在王玉贵分管水产业的6年间,他一手主抓的罗非鱼技术推广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小汤山水产的亩产量,年年全市排名靠前,小汤山渔场连续3年蝉联“金鱼杯”,这是渔业养殖行业里面的最高荣誉奖。

11个月,80多家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1997年7月1日,王玉贵担任小汤山镇城建科主任。任职期间的一件大事,就是负责小汤山老街的民宅拆迁工作,拓宽顺沙路。

顺沙路

11个月的时间,需要拆除80多家民宅。“想起来真是不容易,这80多家需要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白天都在工作找不到人,都是晚上、周末去家里做工作,那时候根本就没有休息这个概念”,王玉贵说。

当时的顺沙路,两辆车并行只能将将错位。民宅拆迁后,从原来的不到10米,拓宽到将近40米,这条主路的拓宽对小汤山的发展至关重要。“拆谁家的房谁都不乐意,咱没有挨过老百姓的黑板砖”,王玉贵发自内心地感谢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王玉贵参观首都博物馆留影

在城建科工作的6年半期间,艰巨的工作任务,从来都没有压垮过王玉贵,他接到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时,实心眼的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全力完成工作任务,“从来没有跟领导提出过换人,咱完不成这个说法”。

1年半时间,建立1150份档案

2002年11月,王玉贵到小汤山镇社会事务科主管残联工作。

“一定要把全镇的残疾人的情况摸排地清清楚楚,把他们的档案工作做好,让他们享受国家的福利”,上任的第一天,王玉贵暗暗地下了决心。

当年,全镇有24个村,4个社区,1150户残疾人散居在各个村和社区,要全面掌握这些人的基本情况,殊为不易。“要详细到每一个村,有多少个残疾人,本人属于几级伤残,家里是什么情况,可以享受到什么政策,上什么样的保险……”,全镇残疾人的情况都在王玉贵的心里装着。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干干净净下去,灰头土脸回来。王玉贵平均每天要去4、5家核实情况,一年半的时间,他跑遍了小汤山的各个村落。

2009年,王玉贵(右一)在科普活动现场 

“在我的印象里,他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就没有请过一天假,也从来没有调休过,总是在忙。他这腰伤都是自己扛着、忍着,从来没有落下一天的工作”,小汤山镇残联工作人员张东芳告诉记者,“只要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天可以做的,就及时尽力去做。我们入户的时候,有些村民家中卫生状况不太好,他从来都没有过一丝的嫌弃,都是耐心地和人家拉家常”。

2005年,小汤山镇的社会事务科残联的档案工作被北京市区残联评为“模范窗口”。

污水沟大变身,10天铺设640米管道

2020年2月3日,王玉贵兼任小汤山镇大东流村第一书记。

大东流村域面积3.6平方公里,实有人口将近5000余人。密集的人口、有限的空间资源和村庄自身遗留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大东流村的建设与发展。

王玉贵(右一)到村中了解情况

如何在有限的村域面积内尽可能开辟出更多可利用的空间,成为摆在大东流村面前的关键问题。村里有几处污水沟还上了市级台账,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王玉贵这个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东流村明沟整治前后

“他每天都要来村里,实地了解情况,关心着我们村的发展,在他多次沟通协调下,镇政府还出资20万元整治这些明沟”,小汤山镇大东流村委会书记周立军说。

“我只是跑跑腿,做了一点上下协调的事情”,王玉贵谦虚地说。

“咱们脚下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大污水沟,面积约有500余平方米。生活污水都倒在这里,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指着脚下的土地,周立军说,“像这样的明沟,我们村原来有3个,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施工队在地下铺设了640多米的污水管线。去年4月底的时候,10来天的时间,王书记和我们一起奋战在现场,现在这几处明沟已被全部填平。”

“明沟填平以后,增加了许多可利用的土地。村里会将其中大部分土地用作修建停车场。”王玉贵介绍,利用填平的土地,大东流村计划修建停车场4个,划定停车位500余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庄停车难的问题。

春暖花开,村民冯大妈经常到村里散步。她感慨,原来村里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村容村貌大变样,污水坑变成停车场。

37年了,我就是小汤山人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王玉贵(右一)到村中实地了解情况

2月3日,大东流村实行社区化卡口管理。每天早上8:30之前,王玉贵都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卡口处。全村有5个卡口,一圈巡视走下来要1个半小时。每天至少走1圈,有时两圈、甚至三圈,王玉贵这样坚持了一年。

一声号令!火速行动。2020年12月,顺义区出现确诊病例,针对农村地区呈现,发病多、聚集性等特点,王玉贵和大东流的村两委干部披星戴月,全面开启村民核酸检测工作。

一周之内,大东流村连夜全员进行核酸检测,检测人员8000余人,全力保障村民的安全。

王玉贵今年已经58岁了,镇里的硬活、急活、重活却处处都有他的身影。疫情防控工作暂告一段落后,小汤山镇党委书记王红敏找到王玉贵,让他全面负责选办的工作。

大东流村换届选举动员大会,王玉贵(中),(右一)为周立军

在采访的两个小时过程中,他接了6、7个电话,几次接到电话时,他都面色沉重。“都是要灭火的工作,我一定要把这个硬茬工作做好,全力保障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一生始终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兄妹6人,4个都是党员”。父亲已经过世,他的崇高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王玉贵。

“虽然我出生在东小口镇,在小汤山工作37年后,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汤山人,小汤山这片热土,人好、地好,我们小汤山人都特别实在!”,王玉贵动情的说道。

文/北青社区报 郁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预计6月底完工 昌平小汤山镇开修5条公路惠及2万余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5
全力以“复” 昌平区市场监管局多举措助推市场主体复工复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5
北京小汤山将新建一处疫苗产业基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2-16
半两财经 | 小汤山将建国际标准疫苗产业基地 用于创新疫苗的产业化落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5
北京昌平新增3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 风险点位公布
中国新闻网 2022-06-20
昌平|小汤山的她 绽放在农业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北青社区报昌平版 2022-06-15
昌平|小汤山这位“疫”线铁“军” 关键时刻“立”得住!
北青社区报昌平版 2022-05-24
北京小汤山美丽智造园规划公示!未来什么样?一图读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