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兰州兰石集团魏本强工作室培训现场
“让每一块钢板,都天衣无缝。”作为兰州兰石集团的一名电焊工特级操作师、高级技师,30年在车间焊花飞舞的日子,让魏本强拥有了“金城工匠”“甘肃省金牌工人”等称号,他说,焊接领域学海无涯,仍需创新砥砺前行。
兰石集团前身兰石总厂始建于1953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生产基地。中国第一台压力容器就诞生在兰石,这里是中国石化装备工业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大国工匠”的地方。
魏本强(右)给徒弟讲解焊接技巧和注意事项
2020年12月,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兰州举行,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专业制造焊接一车间主任魏本强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这是过去的荣誉,也是创新的起点。”他说。
“师傅马强曾代表兰石到北京参加全国压力容器电焊工技能比赛,拿了第一名的!”魏本强回忆,1990年,22岁的他从技校焊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兰石炼化厂当了一名电焊工,马强是他领路人,“老一代的师傅不仅给我教授了技术,也传递了优良传统和劳模精神”。
伴随着车间飞舞的焊花,魏本强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据统计,经过他焊接的压力容器有上千台。他从一名普通的技工,成长为一名国家级电焊操作技能“大师”,并带领工作室成员致力于超大型压力容器焊接领域的技术攻关与创新,攻克生产难题和促进企业技术升级等工作。
魏本强在自动化焊接现场
魏本强还积极探索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独特的“阶梯式递进培训体系”,将现代焊接加工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他的学员,累计培训员工1000余人次,他先后完成了近百台国内领先重大新型装备的焊接工作,取得了“气保焊焊枪支架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魏本强说,虽然电焊工作比较辛苦,又脏又累,但是真正焊出一件漂亮作品时,也会有一定成就感。只不过,几十年前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完善,经常需要付出焊花飞进衣服里被烫伤烧伤的代价。“当时烧红的一个焊条头,更换的时候,焊条头掉到鞋了上面,烫了五厘米长的印子。”
“如果焊接不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魏本强始终把安全生产、保证质量放在心头。他说,过去的产品简单,现在的产品复杂,不规则形状,焊接难度加大,焊接材料也由以前单一的几种材料,拓展为各种材料,还有一些特殊材料,这就要求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得不断提升。
在有些场合焊接的时候,魏本强会还拍一些精彩视频,发到网络上,分享给同行和徒弟看。“现在个别徒弟的技术都超过我了,我也很荣幸。”他说,公司还会经常举办一些焊接比武大赛,切磋焊接技艺,一方面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为日复一日的工作找点乐子。
近些年来,魏本强牵头参与了许多的攻关项目,为推进中国焊接工艺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让兰石在国内首先解决了异种钢焊接难题,同时填补了国内镍基焊丝自动焊接技术的空白。他提出的“刚性固定法堆焊”和“预留变形量法堆焊”操作法,攻克了管板堆焊变形的难题。
他主持编写的《坡口加工形式的选择》《焊接方法与工艺》《焊接作业标准化解读》等技术文件,应用后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本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他其中一个徒弟谢万发,已是该公司专业制造焊接二车间副主任,他2008年进厂就认识了师傅魏本强,“学校学的纯理论,跟实际工作不一样,是师傅手把手教的。”一年后,在师傅的带领下,就很熟练的开始焊接工作了。
谢万发说,起初对焊接一窍不通,焊接质量也特别差,内行人一看感觉就像“鸡拉的屎”,特别难看。从立焊到横焊,师傅都是手把手教,让他们成长很快,他从一名初级工,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现在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当做艺术品了,就像师傅说的,让每块钢板都天衣无缝”。
文/记者 魏建军 李亚龙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