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拔地而起、科技助农小院开张、名医工作室亮相……过去8年,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八个民主党派市委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门头沟教育、医疗、文化发展以及低收入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并结出累累硕果。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来自民进和九三学社界别的两位政协委员展示了“8+1”行动在京西热土上的帮扶答卷。
门头沟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在家门口上好学,是当地老百姓的一大期盼。2013年,经多方调研走访座谈,民进北京市委促成门头沟区、东城区和景山学校签署协议,建设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
3年后,总投资6.7亿元、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的新学校正式动工开建。
市政协常委、民进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吴森堂介绍,这是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设78个班,可提供3000余个优质学位。最近两年,学校的施工进度成为民进市委领导和干部心头的牵挂。每个月,他们都要往门头沟跑上两三次,开协调会、座谈会,查看工程进展。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工程项目进度滞后,民进市委高度关注,门头沟区委政府协调了多个部门,果断更换了施工方。
“你看这学校,依山而建,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内部是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和现代化的游泳馆。”指着手机上的效果图,吴森堂遥想着金秋开学的画面,“施工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9月,学校会迎来首批学生。”
他还提到,该项目分两个阶段,前期是引进建设阶段,随着主要工程接近完工,从去年开始进入运行提高阶段。为此,民进北京市委协调促成北京师范大学与门头沟区教委共建“未来教育家培育基地”,旨在培育教育家型人才,铸造门头沟区教师队伍的领军人才,为打造京西基础教育新高地奠定基础。
吴森堂介绍,民进北京市委还调动科技资源,分别在门头沟的黄台村樱桃谷和炭厂村推广微润灌溉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助力农户增产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并为门头沟教育系统因病致贫的教职工启动“春蚕”救助计划,针对当地的事实孤儿实施“贝壳助学”和“小海豚关爱成长计划”。
“山高路远,靠天吃饭,民风淳朴。”说起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李丽萍用这12个字来概括。李丽萍说,虽然偏远,但黄安坨村的自然条件好,海拔高,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是苹果,口感不错,但因为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农药打得多,亩产低,售价也低。
注意到这一情况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利用本届别科技、医疗、教育人才荟萃的优势,在黄安坨村成立了“九三学社科技助农示范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联合出动,指导有机蔬菜种植;在深山区推广无人机撒药、机器人剪枝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这一项目构建起“集中技术培训+集中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润分红”的“五合一”帮扶模式,为村民提供农产品全产业链式帮扶。
经过这一系列努力,目前黄安坨村已实现农药施用减量40%,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亩产增加近2000斤。专家团队还帮忙引入鸡心果树、黑果花楸树等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到2020年底,黄安坨村农产品年销售额翻了一番,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万元以上。这些先进技术还辐射到除黄安坨村外的其他3个村子,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帮扶,不只是带动增收,还要思民愁、解民忧、贴民心。
2016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又在妙峰山镇卫生院设立“九三学社名医工作室”,来自北京儿童医院、朝阳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资深医生定期坐诊、带教,让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四年来,因此受益的乡村医务工作者和山区百姓已达千余人次。
市委统战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8+1”行动共达成合作项目百余个,结对帮扶低收入村8个,直接捐款捐物近1500万元,项目涉及资金20亿元,形成了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名医工作室”“科技助农示范小院”等一批助推发展、普惠民生的优质品牌项目。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