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随着2021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以来,民法典实施的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最高人民法院专门成立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抓好民法典学习贯彻和实施准备工作,修改制定了第一批与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
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各级政府应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关部门应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抓紧清理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国家有关规定。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司法机关应积极完善相关民事司法解释,使之同民法典及有关法律规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统一民事法律适用标准。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民法典规定了民事案件的各种裁判规则。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民法典既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宝典。应该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等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久前,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向全国民法学研究者和法学专业学生发出倡议,利用元旦春节返乡之机,“带着民法典回家乡”,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八五”普法开局之年。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有助于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民法典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我们需要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一定能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文/徐隽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