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空间改造 艺术赋彩生活
人民网 2020-12-09 17:28

1607467195518365.png

胡同“微花园”改造前后对比图

1607467241812865.png

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院儿)里的艺术空间

1607467250478392.png

27院儿“北平派对”活动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共舞

1607467258978230.png

杨阿姨(左一)在展示自己的手磨咖啡

1607467265633022.png

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井点”小微空间

废弃的老物件栽上花,变身胡同立体微花园;闲置空地装上脑洞大开的游乐设施,传来孩子们嬉戏的笑声;街角荒地有了健身减压的活动器材,成为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发现,家门口不起眼的小角落变了样。

随着城市空间增量的日益饱和,如何利用好现有空间资源,深挖小微空间开发潜力,用艺术设计赋能城市空间微改造变得愈发重要。不少规划师和艺术家们下沉到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携手,让身边的小微空间华丽变身。他们是如何做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

“小而美”的胡同微花园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胡同是一条保存比较完好的老街,胡同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朱门黛瓦的四合院,凌叔华、傅作义等人曾在此居住。史家胡同54号院门口,有一处精致朴实的小花园:一丛月季倚墙生长,墙上的黄色网格窗框上挂着几个小铁筐,里面的朝天椒正红得耀眼。墙根底下是新砌的鱼鳞状矮墙,矮墙上放置着十几盆花,有火红的一品红、金黄的菊花、黄绿相间的变色木。仔细一看,这些花盆原来是陶罐、汤盆、酱豆腐瓶、塑料饭盒做的。抬头,竹竿搭起的葡萄架,让人想起“天棚鱼缸石榴树,姑娘肥狗胖丫头”的顺口溜。

这处宽约五六米的“胡同里的墙根花园”可是宗奶奶的宝。“北京人爱养花。我喜欢把家里一些废弃的老物件当花盆,种点东西。以前这里是一个煤棚,没这么好看,侯教授来了以后,帮着我们改造,现在像模像样了。”宗奶奶自豪地说,“你夏天来,还能看见年轻人来我这拍婚纱照呢。”

她口中的侯教授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风景园林专家,从2015年起,侯晓蕾带领团队观察、记录、研究了300多处北京老城区居民自发种起来的“微花园”,种花用的器具、花卉种类、种植位置,都要测绘画图,加以分析。“居民们自发种植的花草,是北京胡同的特色景观,他们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我希望用所学的专业园林知识,和居民们一起动手,帮助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景观提升。”

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侯晓蕾团队和自愿报名的胡同居民反复商量、一起动手,设计图纸、做模型、收拾杂物,让原来略显杂乱无章的微花园更精致美观了,不仅留住了胡同的人情味儿,受到居民欢迎,还在今年10月获得了2020IFLA国际大奖。

老少咸宜的艺术空间

除了街面上的改变,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里还隐藏着一处胡同里的文艺空间——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院儿)。5年前,朝阳门街道打算把内务部街27号院用作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吸引了牛瑞雪、于歌这群从国外研究社区艺术的海归们扎根胡同。他们成立了北京ONE艺术创意团队,将小院打造成社区居民和文艺爱好者分享交流、寓教于乐的平台。

工作日,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常来这里参加书法、绘画、编织、舞蹈、话剧小组的活动,而过了下班点和周末两天,27院儿里各种潮流艺术活动粉墨登场:单立人喜剧、草木染体验课、智利音乐会、电影放映和沙龙……玩法花样翻新。

“内务部街70%的社区居民是老年人,我们希望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发掘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以这个院子为平台,以文化为媒介,让年轻人融入老年人的生活,也让老年人融入年轻人的生活。”牛瑞雪说。

27院儿策划推出的品牌项目“当我像你一样”已经开展了两年。活动里,年轻人会和内务部街的老年人配对,互相体验对方的生活。老年人带年轻人去公园打太极、逛胡同,年轻人带爷爷奶奶穿潮服、玩音乐,代际交流在一次次出行中实现了。27院儿的艺术项目“老好使Shop”既是一个可以买卖的“商店”,也是一个精心陈列的展览。这里货架上摆着胡同阿姨们喜欢的纱面大花宽檐帽、雪花膏、假发,还有老年人常用的放大镜、针线、菜罩等日用品。如果想知道老年人最爱吃的零食是什么,在“老年人零食TOP5”展柜,你会找到答案。这个记录下内务部街老人生活智慧的项目不仅是社区艺术家的一项艺术作品,也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原来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不仅是社区艺术家在给予社区,社区也在源源不断地提供艺术家给养。”牛瑞雪说。

2016年9月至今,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培育了300多个文化项目,开展了2300余场文化活动,服务人群超过9万人次。朝阳门街道舞蹈队焦阿姨的家离这里只有30米左右,她说:“以前这里是东城区工商联的办公场所,感觉和我们有距离。这群年轻人来了以后,这里变成除了家以外,我们居民最常来的地方!”

看“荒地”如何变废为宝

在朝阳区双井街道苹果社区东北角,有一处名叫“井点”的社区活动空间。除了扭腰器、太空漫步器、揉推器等基础健身器材外,还有户外蹦床、秋千、陀螺椅、花箱座椅等设施,不锈钢镜面反射墙能让路人与中国尊“同框”,成为网红打卡点。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单调、低效的公共健身空间,距离地面有80厘米高差,缺少无障碍坡道,也无法满足上班族午间和下班后的休闲锻炼需求。2019年底,这处300平方米的街角小微空间被纳入“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试点改造。朝阳区双井街道责任规划师“葵花籽儿”城市象限团队组织了7场公众参与议事会,与居民一起选点、设计、栽种植物、给场地命名,又一起制定空间使用的“居民公约”。

仔细一看,地面上像井盖一样的黑疙瘩竟然是一处户外蹦床,站在上面蹦几下,不仅能找回童心,也十分减压;造型独特的黄色陀螺椅吸引着四十几岁的工人大叔坐在上面转起来,好玩又刺激;“量角器”“三角板”“卷尺”等巨型测量工具,让场地的艺术元素更加丰富。类似的设计在公共空间中并不多见,除了要有艺术气息和亲和力之外,安全是设计者考虑的首要问题。“葵花籽儿”城市象限团队创新将大数据监测分析引入“井点”微空间的设计、实施与治理中,能够准确了解到设备损耗情况,为小微空间改造增加了科技感。

居民参与激发社区活力

在朝阳区常营乡常营福第社区2号院,一处楼宇间的“玫瑰童话花园”里,蜿蜒曲折的黄色钢管,两头被做成喇叭状,一位老奶奶在喇叭的一头说话,声音通过管道传给另一头的小孙女,引得小女孩咯咯笑起来。这处由废弃绿地改造成的社区儿童乐园没有常见的滑梯、秋千等设施,而是在土堆状的不锈钢雕塑中间挖个洞,还竖起高低起伏的艺术管道,看起来抽象,孩子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充分体现了“儿童友好”的特点。

“负责设计的侯晓蕾团队一开始展示方案时,居民们有些疑惑和担心,觉得这些奇形怪状的管道,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玩。经过多次沟通解释,大家自发参与到‘玫瑰童话花园’的建设中来,和工人们一起搬砖干活。建好后发现效果果然不错,孩子们创造了很多新奇好玩的玩法。”常营福第社区的工作人员说。

由于小区人车不分流,缺乏儿童活动场所,2019年,责任规划师李芳、设计师侯晓蕾与社区居民一起报名了“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并成功立项。大家群策群力,一同推进方案设计和改造实施。从墙体彩绘到砌“福”砖、绘花池、铺草坪……居民们见证着1300平方米的“玫瑰童话花园”的诞生。

类似的改变还发生在小关街道惠新东街社区服务站前、太阳宫乡芍药居北里208号楼前、南磨房乡南新园东小区活动场所等小微空间。2019年起,北京市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鼓励各区县建立责任规划师队伍,下沉到基层社区,开展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研,责任规划师们逐渐发掘出所在辖区的公共空间问题与改造提升需求,瞄准街角、小微绿地、楼门空间发力。

“专业的规划师、设计师将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艺术设计带进社区,与居民们一起动手,让规划从‘一张蓝图’落到了身边环境实实在在的提升中。参与式的微空间改造过程也改善了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建设。政府、公益基金、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基层治理进程。”“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主办方之一、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工作人员王虹光介绍说。

“我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27院儿公共文化空间为支点,撬动整个区域的邻里关系恢复、街区更新推进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激发社区活力,让居民和周围工作的年轻人一起乐享艺术生活。”牛瑞雪说。

编辑/宋欣

相关阅读
重点照顾“一老一小”!朝阳安贞展示老小区改造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1
以小微项目撬动社区治理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这样打造美好家园共同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6
激活居民参与小微空间改造的“化学反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小区闲置空间变身儿童公园 丰台14处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竣工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巧用城市“边角地” 丰台14处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竣工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2
拐角遇到美 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推动无序裸地变身“微花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7
北京:百个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 部分项目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9
北京年内再建100个小微空间
北京晚报 2021-08-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