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阻挡日军攻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一次成功伏击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图为八路军115师战士在平型关公路两侧伏击日军(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日在网络平台全面下架的抗日战争剧《雷霆战将》的剧中场景(资料图片)
中国纪检监察报11月18日消息,最近,一部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因为“雷点”不断,引发舆论批评并被下架。
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受到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这些作品暴露了怎样的创作误区?对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创作者应该怎样去书写呈现?
“抗战雷剧”暴露创作误区:脱离史实,违背常理
大敌当前先来一口雪茄,因为“我的士兵看到我在抽雪茄,心就不会乱”;
头发用发蜡涂得锃光瓦亮,冲锋杀敌时脸被战火熏黑,军装却没有一丝褶皱……
在《雷霆战将》中,八路军的作战条件、穿着、妆容格外“精致”。若是偶像剧,如此配置或许可以理解。当一部抗战剧以这样的面貌呈现时,观众顿生“时空错位”的感觉。
除了服装、化妆和道具方面的明显漏洞,该剧在剧情方面也受到质疑。有观众在社交媒体点评道:“八路军冲锋,不找掩护,大家排成一排愣冲还不受伤,这合理吗?”
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脑洞大开”,或罔顾历史事实,或违背常理常识,或过度娱乐化,其情节之离奇夸张,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抗战剧只是借用抗战的壳,实际内容与涉案剧、武侠剧、偶像剧并无本质区别。”采访中有关专家就此评价。
抗战作品不能背离历史真实,创作者应深入查证历史背景
演员再靓丽,道具再华丽,作品一旦背离历史真实、违背常理常识,就会失去灵魂根基。
据了解,《雷霆战将》是根据原著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以同一部小说为基础,15年前的电视剧《亮剑》叫好又叫座,剧中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成为家喻户晓的荧屏形象。
“据我了解,小说作者和《亮剑》编剧对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事迹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小说作者也就父辈当年如何参与抗战做了大量采访,真实表现了那一辈人在抗战中的英勇形象。”知名编剧刘和平告诉记者。
尊重历史,前提是正确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刘和平认为,创作者必须全方位深入查证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役规模、双方兵力、武器装备等。“有一大批对抗战历史特别感兴趣、了解特别多的观众,称得上是‘职业观众’。如果创作者对他笔下那场战争钻研和熟悉的程度还不如观众,那作品拍出来难免会遭人诟病。”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自此,抗日救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持久抗战。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与一般电视剧不同,抗战剧等革命历史题材是观众回望历史的一扇窗口,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功能。对于这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痛历史教训的战争,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铭记历史,告诉后人和平来之不易,激励国人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说。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有其创作发挥空间,但仍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汪海林直言,抗战作品在创作上要追求历史真实感,强化历史氛围,写出历史环境。“很多‘雷剧’的问题是历史氛围不对,历史环境错乱,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拍这段历史,一要对历史负责,不能辜负当时浴血奋战的军民;二要对当下负责,让人们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三要对未来负责,如果我们不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对待抗战史,那么这段历史很可能被以讹传讹。”编剧宋方金说。
抗战题材反映的对敌斗争是复杂的、艰巨的、严肃的,必须展现出勇气和智慧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题材作品,正是要用个人或群体的形象,来展现人物在这种严酷环境下的精神状态。
“一些经典的抗战剧为什么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条是,它们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那群人在抗战中的精神状态。细节和桥段观众会忘记,但人物呈现出来的感人精神,观众不会忘记。”刘和平说。
1984年,首部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热播,讲述的就是“九一八”事变后,地下党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之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作品也是聚焦革命队伍艰苦卓绝、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抗战剧《亮剑》同样如此:李云龙敢于同数倍于己的凶残日军开战,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粗中有细,巧布奇兵,有效抵御了日军的偷袭。正如他自己所言: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李云龙这样的英雄,面对敌人敢于“亮剑”,才换来一个新中国。
而一些抗战剧之所以引发争议,恰恰是因为偏离了抗战的精神内核。比如,在某抗战剧中,几十个日本兵在几秒钟内要么被弓箭射死,要么被点穴、飞刀毙命。曾有抗战老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战争极其残酷,他们很反感“抗战雷剧”,那些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小,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们的不敬。
有的创作者为了简单迎合观众,将抗战剧拍成偶像剧。对此,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知名导演阎建钢批评说:“我们决不能把革命历史的红色当作偶像剧的口红来涂抹。这种红色是整个民族用前赴后继的牺牲换来的。它是一种英雄色、热血色。”
“抗战题材反映的革命斗争应该是复杂的、艰巨的、严肃的,必须展现出战争中对敌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阎建钢说。
“一部好的抗战剧不仅能够让观众体会到抗战胜利来之不易,还能让人从中收获可贵的精神。”刘和平指出,创作者应该通过对抗战历史的资源发掘与艺术加工,增进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民族情感,让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延绵不断,薪火相传。
写抗战历史,最重要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人民意志
“每当我要写一部作品的时候,首先问自己:你的主题是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说。
《亮剑》之后,由阎建钢执导、赵冬苓编剧、李幼斌主演的抗战剧《中国地》热播荧屏,一举斩获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
《中国地》的故事始于1931年“九一八”那天,当时的中国距离清王朝覆灭还不到20年,不少偏远农村的民众对国家的概念还很模糊。故事开始时,在李幼斌主演的赵老嘎看来,所谓的“中国地”,只是清风岭巴掌大块地。可在38集14年的跨度里,他在血与火里慢慢成长,民族精神慢慢发育。像许多战士一样,他在抗日的过程中认识到,清风岭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国就没有家。
“我始终认为,我们在写抗战那一段历史时,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刘和平提醒,一些抗战题材作品存在主题杂乱、不突出的问题。“比如,有的作品试图在抗战剧里搞国民性批判,过分渲染逃兵难民汉奸,就会冲淡爱国主义主题。”
“事实上,各个国家的战争题材作品,突出的都是爱国主义,不会把本民族在战争中的弱点放大。我们也必须鲜明而坚定地突出爱国主义。”刘和平说。
前不久,他刚刚创作了一部讲述衡阳保卫战的抗战题材影片《援军明日到达》。影片中,同盟国面对法西斯阵营逐步取得胜利,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却节节败退。日军集结几十万兵力,不惜代价攻占了湖南长沙。坚守衡阳的军民就坚守一个信念:衡阳要是再丢掉,中华民族的尊严就没有了,要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战。“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细节不是在突出那场战争里的爱国主义。”刘和平说。
“关于抗战题材创作,我个人体会是:无论什么故事、什么情节、什么人物,都不能丢掉三个要素:自强不息的国家精神,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人民意志。如果这三个要素不存在,称不上是抗战剧。”阎建钢说。
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战争,要秉持正确的历史观战争观进行创作
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要有生命力,关键要秉持正确客观的历史观和战争观。
刘和平分析,中国的抗战跟一些别国的战争不同,中国从来没有去侵略别国,从来没有去掠夺别国的资源和财富。这是一场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绝对是正义的;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绝对是非正义的。
“这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战争,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创作抗战题材作品时一定要特别理直气壮。”刘和平认为,如果脱离了这种基本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去写抗战,可能就会出问题。
刘和平说,在创作抗战题材作品时,一定要避免把战争拍成士兵与士兵之间的“江湖决斗”,抑或是军事集团之间的角逐较量,这一点要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胜利的一方,胜利者有胜利者的姿态。”汪海林说。
在抗战剧《爱国者》中,汪海林创作过这样一幕:东北抗联的将领把被俘的日军带到他们之前屠杀平民的现场,他们都以为自己要被迫殉葬。这个时候抗联的将领说:“我们不像你们这样干,我们不杀俘虏,因为我们是人,但是我要让你们看到你们的所作所为,而且我要告诉你们我们必将获得胜利,这场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我们的创作传递了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和胜利者身上所蕴含的力量,而且要特别自信地去表现:我们的胜利是文明战胜了野蛮。一定要强化这种文明的概念。”汪海林说。
抗战题材展现的是一段民族危亡的历史,比别的题材更需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类题材更适合以正剧去表现,不适宜戏说。哪怕是有意夸大我方力量,一旦戏说,很可能就会沦为荒诞。”刘和平说。
如何让关于战争的严肃思考触动更多年轻观众,这向今天的创作者们提出了挑战。“你要争取去击中他们内心,把你对历史、对现实、对民族精神和战争性质的理解如实地呈现出来,激发他们的共鸣。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赵冬苓说。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