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湖水冰凉,寒彻入骨。十月中旬的青海湖湖滨地区最低气温达零下二摄氏度,部分河流开始结冰,青海湖牧民巡护队队员尖木措卷起裤腿,迈入冰冷的湖水,徒手将陷入淤泥中的废弃铁丝拉上岸。几分钟后,尖木措裸露在外的小腿早已冻得通红。
今年44岁的尖木措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孜河乡达日村的牧民,自1996年起,尖木措和好友苏科便开始自发救助普氏原羚等濒危野生动物,并捡拾垃圾,冬天冒着严寒下水捡垃圾更是常态。
“不去看家里的牛羊,反而每天走十几公里捡垃圾,还没有钱赚,不知道图啥。”尖木措说,刚开始身边很多牧民不理解他们,但随着当地垃圾减少,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增多,生态环境逐渐好转,青海湖水质改善,当地牧民慢慢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才仁加等人更是主动加入到捡垃圾的队伍。
每天需要巡护的面积达十几公里,沙丘地区也只能徒步,尖木措等人日常工作量极大,时常顾不过来。“近年来,到青海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垃圾也渐渐增多。”尖木措说。
为了进一步改善青海湖周边湖滨地区的生态环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今年9月28日正式成立青海湖首批牧民巡护队,共有3支牧民巡护队,总计23名牧民参与。
尖木措、苏科、才仁加等八人组成了其中一支牧民巡护队。日常工作主要是在青海湖畔进行巡护、捡拾垃圾、保护普氏原羚等旗舰物种。
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对这片区域更加了解,成立牧民巡护队也是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补充管理,另外也能更好地保护普氏原羚、黑颈鹤等世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蔡金龙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牧民巡护队成立大会上说。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保护站检测员王兴军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六十年代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在150只左右,在尖木措等民间的保护和官方救助中心的救助下,普氏原羚数量增至上千只。
“我虽然膝盖有问题,但只要一天能走动我就会一直坚持。”56岁的苏科表示,等到他实在走不动的那天,他的儿子会“接班”,继续保护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
才仁加31岁的儿子孔太才让十分赞同他父亲捡垃圾的行为,“我只要有空,就会随他们一起去捡垃圾,日后我也愿意接替爸爸担任巡护员。”
文/文思睿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