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日最美好的时刻,欢迎大家来到上海最美的地方。”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说。在他身旁,是作家陈丹燕,她的新身份是植物园的文化园长。
2020年,本是陈丹燕做长途旅行的第30年。3月去伦敦,4月去匈牙利的佩奇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去萨格勒布和那不勒斯。10月去加拉帕戈斯岛,那时是岛上灿烂的春日,11月去旧金山。疫情导致全球隔绝,她的旅行目的地变成了城市里的植物园。
秋天,月满人团圆的时刻。植物园里,满是孩子的欢笑,曼妙的音乐,满目姹紫嫣红。漫步月季岛,两个小女孩手拉手说着悄悄话:“我不舍得摘它们。它们太美了。”
月季岛,是陈丹燕作为文化园长交出第一门“功课”的地方。在“岛”上漫步,几步就能在花丛中遇上一个牌子,上面有月季的名字、一段曼妙的文字,还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听到手机中传出陈丹燕讲述的月季的故事。
“月季太美了,它的名字、外形、颜色、气味,总会让人定在那里,浮想联翩。”很多月季的名字本就洋溢着文艺范——它们之中有叫“纪念普鲁斯特”的,有叫“柴可夫斯基”的,有叫“夏加尔”的,还有叫“罗尔德·达尔”的。一向仰慕翻译家的陈丹燕感到特别亲切——罗尔德·达尔《女巫》的翻译者任溶溶、《小王子》的翻译者马振骋、《三个火枪手》的翻译者周克希都曾接受过她的采访。
这一天,月季岛上诞生了一种新的月季。辰山植物园园艺景观部工程师周丹燕捧上了一盆花型繁复、正在盛放的白色月季。这株新的月季被命名为“翻译家”,在因疫情全球阻隔的2020年,文化交流仍然延绵不绝,“翻译家”月季寄托着美好的情怀与敬意。法语文学翻译家、学者袁筱一和英语文学翻译家、出版人曹元勇共同接过了这盆“翻译家”。袁筱一笑道:作为养花不成功的“花的杀手”,从未想过自己与花会产生什么联系,“特别感动,作为翻译家的一个代表来接受这株花,相信这份情意和敬意会很快传达到翻译家的群体。”
聘请陈丹燕担任“文化园长”是辰山植物园邀请市民担任“市民园长”后的又一举措。“非常感谢陈丹燕用发现的眼睛赋予植物文化的生命。”胡永红说,植物园本身也是一座学术机构,就像对待“植物博物馆”的一件展品一样,要对每一株植物进行研究,看到它们的美好,了解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创造人和自然紧密结合的空间、场所。“在上海,牡丹最好的季节是清明,赏樱在3月中旬,月季最美的时间则是5月1日。希望市民朋友在每个季节通过植物找回自己,植物园创造的是一个静下心来的空间,不干扰、不干涉,让自己与自然独处。”
6月,夏天,再访月季岛的陈丹燕见到已过最佳季节的月季。为了花骨朵的营养供给,一些盛放过的花朵必须被剪掉。她拍下了满满一地的月季花瓣:“有的还是红的,但是不能要了。”那些败花也出现在她的新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中:“它脆弱得让人不敢用手套碰,一碰就碎下一地来。搭班的尤拉最喜欢剪败花,他见不得花瓣落下来。”
“植物世界里也不一定是全然美好的东西,它也有残酷的地方。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有缺陷,有变化。这也是植物教给我们的地方。”陈丹燕感慨,人们在植物世界里看到了自然的规律,感受了岁月的流逝,体悟了生命的轮回。“尤其在今年,当日常被打乱之际,接受本身,也成为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秋天,我们的身边,秩序重新恢复。很多人感慨,这个国庆长假就像“迟来的春节”。正如月季岛的月季受到很多人的呵护,重新热闹起来的祖国山河亦是经过无数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努力。身为作家,陈丹燕交出了新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白雪公主”是一种文雅的德国月季,2017年5月的黄昏,她在辰山植物园见到这株“白雪公主”。2020年这个秋天的黄昏,文学世界里的“白雪公主”回到了植物园,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植物园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在胡永红看来,人们如何在都市里建设植物园,也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陈丹燕希望,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可以带着一颗柔软的心探索自然、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陈丹燕的月季岛声音地图”之后还会来到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安藤忠雄设计的明珠美术馆。美术馆、植物园,自然、花与文学,与城市中的心灵贴得更近。
文/上观新闻记者 施晨露
摄影/丁晓文 施晨露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