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隈研吾:用建筑承载人类和地球的羁绊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0-09-20 11:27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隈研吾

屏幕快照 2020-09-20 上午9.29.52.png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东京大学特别教授。其建筑作品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创造看似柔弱,却更耐震、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温馨与美的“负建筑”。隈研吾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多个奖项,代表作《十宅论》、《负建筑》等。

01

建筑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

在我的“负建筑”理论中,“负建筑”要“负于”的对象,或是环境,或是历史,亦或是周围建筑的种种,需要考虑的很多。重要的在于对周遭的事物要心怀敬畏,这是负建筑理念的基本。“尊敬”也是我所有项目里都有运用的一种手法。

我的新作品「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后更名为「英国邓迪V&A博物馆」)位于苏格兰邓迪。与其说没有负于什么,也有人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座博物馆。那个建筑融合了邓迪周围的自然环境,比如对街道之类周遭事物的尊重。于是正如所看到的,对我来说这也是负建筑的一种应用。

我想用建筑来承载起人类和地球的羁绊。不能将人类和地球分开去考虑,而是要将两者联系起来,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意义。在这样的态度下,能让人类再次回归自然,或者说是能够回归到野生,我想去创造这样的建筑。

02

科技/艺术/或其他是建筑的未来吗?

建筑和其他的艺术比起来,因为需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所以是不纯粹的。我认为不纯粹的地方之所以不纯粹,是建筑这门艺术包含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东西,将这些结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出让人感动、为之惊艳的体验。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种难度很大的高级艺术。正因为这层意义,建筑是一种很有价值、值得去做的艺术。

建筑是为了人类创造空间和体验,所以人工智能对建筑会有很大的帮助。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崭新的空间设计,能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是一件好事,我也希望能和从事人工智能的大学教授进行这方面的合作。

我们认为数字技术就是一种粒子化。如今世界通过使用名为数字技术的微小粒子,而在工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如若在建筑中,能够同样激发微小粒子的潜能并使用数字技术,建筑设计会获得新生,随之工程作法会获得新生。

所谓粒子化,并非指使不使用小单元,而是指如何定义小单元,以及如何将其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的技术,换句话说,不是单纯将粒子贴在表皮上,而是使粒子成为结构的技术。凭借于此,我相信建筑会有非常大的改变。

我认为对于建筑来说,会迎来一个重大的改革。根据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这种改变会更快。届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呢?对我来说,自然肯定是其中一个主题。其实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了我们人类的一个教训,那就是如果蔑视自然,那么人类也会灭亡。

03

建筑学的边界在哪里?

直到现在,也有人认为建筑是与自然隔绝,越是制作出隔绝的盒子般的建筑师越是优秀。而我与之相反,如果不能回归到自然,那绝不能称得上是好的建筑。在谈到如何让建筑回归自然的问题时,使用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我会采用天然材料,比如木头或者是天然石材等,使用各种天然材料的这种趋势在未来会加速发展。

我最近除了木材以外,对天然石材也很有兴趣,关于石头的使用方式,在20世纪时候会用非常薄的石头,直接贴在墙壁上。但石头本身就是大地的一部分,所以可以使用有一定厚度的石材来展示其重量感,也能改变一直以来建筑的固有形象。最近,我在所泽建造的角川博物馆就是一座展现了新的石材使用方式的建筑。

从今往后,能使得建筑焕发光泽的最快方法是材料。在20世纪,我们一直被钢筋混凝土这样的材料所束缚,正因如此,20世纪的建筑变得枯燥无味,所以我想不断地去开发新的原材料。比如我现在对新的纤维元素很感兴趣,如果能够做出一种新纤维,抹去人类衣服及建筑之间界限,这样的东西将会很有趣。

04

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众所周知,北京是网格城市。道路和网格有序地排布,每个网格中自成一个世界。网格城市一般而言是均质的城市,由于是基于同种尺寸所构成,故而称之为均质的城市。北京的有趣之处在于其尽管也是网格城市,但却不乏多样性,一个网格之内便是与他者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这样的多样性放在世界城市之中,我也觉得是十分特别的。现在一旦处理得不好,建了许多千篇一律的塔楼,那么北京的多样性就会逐渐消失,这将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在北京做项目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希望再次夺回北京这种如魔法一般的多样性。

05

北京需要怎样的双年展?

我认为都市就是各种矛盾的承载体,而这正是都市的有趣之处。比如说,一旦走出城市,连绵不断的田野几乎没什么两样,而在城市之中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要素。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做着不同工作的人们汇聚于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我认为正是这种矛盾激发了城市的能量,我很想将这种能量翻译成设计的语言。

北京这个城市的活力在世界城市之中都罕有其匹,是非常棒的城市。然而言及北京的厉害之处,却还未在建筑中被充分表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如果能通过这次北京双年展的活动将北京的厉害之处,将其活力以建筑和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北京将会变成更为世界所瞩目的城市。

编辑/赵晓力

相关阅读
80亿,地球如何承载人类之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6
看展 |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21
全新安徒生博物馆今夏开幕,隈研吾团队打造
澎湃新闻 2021-03-03
对话 | 威尼·马斯:小东西有大作用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0-10-12
对话 | 马希米亚诺和多莉安娜·福克萨斯:建筑是没有边界的体验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0-10-10
对话 | 桑丘-玛德丽德霍斯​S.M.A.O.:反时尚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0-10-09
对话 | 邵韦平:建筑是具有整体性的生命体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0-10-08
对话 | 彼得·库克Peter Cook:我是一个浪漫的功能主义者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0-1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