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防疫生产厂家发现,曾经乘风破浪的口罩和防疫布料“不香了”。
“订单巅峰期在3月下旬,我们公司熔喷料日产能高达20吨,改装了原有机器直接投产,4条生产线连轴转。”浙江一家生产熔喷料、熔喷布的车间主任徐勇(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在3月20日开始进入熔喷料行业,前期员工不熟练,得一天24小时熬夜在工厂门口睡觉,后来员工逐渐上手。
不久,熔喷料订单瞬间消失,他们公司转而投产熔喷布,日产能一直维持在1吨上下。
位于西南省份的一家生产口罩的企业副厂长张宏(化名)所在的企业也同样遭遇了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他们3月底投入口罩生产,订单最高峰是在4月10日左右,之后订单越来越少,利润也大不如前。
目前来看,进入4月份以后,防疫物资需求从井喷渐趋正常化,不少企业已经考虑转产。
订单不再,利润暴跌
“在欧洲爆发疫情后,公司订单进行巅峰期,最高是做几十万米的面料,有段时间因为上游厂家减供,还遭遇过原材料不足的情况。”江苏一家生产防护服布料的总经理陈飞(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公司主要生产防护服面料,春节期间防疫物资紧张,政府要求当地做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测试做防护服,他们也跟着做测试,然后获批正式投产。
现在,他们公司已经有2个月没出口了,订单断断续续的,员工也处于“做一天休两天”的工作状态。
“防护服面料的利润下降非常严重,最高峰是1米面料能赚1-2元,现在只能赚1-2毛,利润是10%,价格比疫情爆发前还要低。”陈飞说,之前需求量大,很多企业都生产,还囤积了很多货,想赚差价,结果需求下降,价格暴跌超出预料,损失惨重。
和苏州默然纺织有限公司一样,不少企业抓住防疫物资行业的风口,争相投产,但目前大多都在面对订单和利润双暴跌的局面。
徐勇表示,“熔喷料市场价最高曾经到4.5万元/吨,现在估计就1万元/吨,我们卖1.1万元/吨,相当于10%的利润”。日均生产20吨熔喷料的疯狂情况仅仅持续了半个月,到4月时,订单数量急转直下,公司及时刹车,直接停产,目前基本没有订单,偶尔才会有几个。
在4月下旬,他们公司转而全新投产熔喷布机器,日产能一直比较稳定,保持在1吨上下。
同样,随着熔喷布的产能井喷,熔喷布的价格也已经明显下跌,利润率更是严重缩水。“1吨熔喷布的成本大概是2.8万元/吨,曾经最高市场价达50万元/吨,现在只能卖3万元/吨,利润率只在7%左右,基本不赚钱。”徐勇说。
张宏是西南省份一家口罩厂商的副厂长,他们主攻海外市场,在3月底投入一次性平面口罩生产,订单最高峰是在4月10日左右,那时正值国内复工复产,国外疫情爆发,需求量剧增。
随后,国外的商家开始大幅度砍价。张宏坦言,“目前我们客户砍价不砍价决定了口罩毛利,在如今都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只要毛利在20%左右,就会接单,口罩行业的利润比其他行业还低。”
深耕还是转型
目前来看,防疫物资订单呈现“外热内冷”的格局,也就是说,出口防疫物资的厂商,盈利情况比单纯内销的企业好不少。
业内人士表示,防疫物资的国内需求锐减,但外销的需求还是很强劲,不过由于此前出口零门槛,导致出口的防疫物资的质量参差不齐,国家开始制定严格的资质标准,规定医疗器械企业才有资格出口,所以需求再次下降。
徐勇表示,正是高标准使得出口的熔喷布仍然能保持高价位,能卖3万元/吨。
当前,防疫物资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这个行业特有的“现款现货”的交易方式让一些厂商留恋,也有厂家对未来市场不太乐观,选择转产。
徐勇表示,防疫物资行业其实已经供远远大于求,亏本的企业占绝大多数,所以不打算深耕下去,但前期投了几百万元买设备,不生产就是一堆废铁,在未来还是会将熔喷布当作副业,有利润不亏就一直开着,“这个行业在疫情前就是夕阳产业,利润低,总的需求量也低,疫情爆发后的订单也很不稳定。”
张宏则表示,尽管依然看好下半年的口罩需求,将口罩作为长期项目,坚持申请医疗机械许可证,但公司也已经计划转型,因为接不到口罩订单,导致厂房闲置,工人空闲,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口罩价格高,销量也低。
他们正在寻找“爆品”,通过分析电商各大平台大数据,锁定了养老产品,“老年人市场巨大,毛利都是40%左右。不过,暂时决定转型产品先做内销,还没有考虑外销。”张宏说。
陈飞判断,这个行业在下半年是微利,不会再出现像之前的货源紧缺、价格暴涨的情况,因为工厂都有准备,政府也会储备防疫资源,即使在秋冬季出现第二波疫情,防疫物资最多只是价格稍微上涨,整体来看,市场需求已经进入常态。
然而,陈飞的企业仍然打算深耕防疫物资行业,因为他们原本主营纺织面料,防护服面料算是业务的一部分,接到订单就生产。而且,他们对相关生产工序已经信手拈来,还取得了医疗器械防护服生产资质。”
从长远来看,随着大批生产厂商的涌入和退出,防疫物资行业将再次洗牌,订单逐渐平稳,利润也发展为“常态化”。
“但是,要有稳定的大客户和销售渠道。”张宏说。(记者 陈洁 实习生吴淑萍)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