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与拼多多的“拒绝团购交车”一事尚未完全平息。尽管日前有媒体报道说,拼多多武汉车主已提车,但消息很快又被特斯拉辟谣。围绕“拒绝团购交车”一事,“挺特”派和“挺拼”派互吐口水,胜负难辨,几度冲上微博热搜。
梳理这次事件来龙去脉,其实并不复杂。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买车”以每辆车补贴2万元的优惠推出“25.18万元团购特斯拉Model 3”活动,参与活动车辆有5辆。但从团购活动一开始,特斯拉就坚称,未与拼多多及“宜买车”就该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委托其中任何一方销售产品,并表示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消费者因团购活动产生任何争议或权益受损,特斯拉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人也许会说,拼多多自掏腰包给消费者补贴,多少商家求之不得,为何特斯拉不仅不领情,还要闹这么一出别扭?
其实,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补贴很难具有可持续性。近年来,外卖行业、网约车领域的一些平台型企业为争抢用户,前期通过补贴和低价策略吸引用户、培养消费习惯,一旦获得垄断地位,平台型企业就会通过提价来获取更多利润。这种商业模式已被人们认定为“套路”。
问题还在于,这些平台企业经过一轮又一轮“烧钱”后,还不一定能活下来。若平台企业真的活不下来,消费者会更倒霉。比如,靠烧钱补贴快速“虚胖”的ofo小黄车如今已人去楼空、押金难退,共享单车行业最终还是走向了市场定价,骑行价格有所上涨。
特斯拉与拼多多之争,实质上是产品与渠道的博弈。近年来,“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的说法层出不穷,但并无定论。“渠道为王”拥护者认为,是渠道作为线,把产品的点连接到消费者面上,使产品触达的消费者增多。而“产品为王”方面认为,互联网对传统分销渠道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自己的产品优势和营销策略,缩短了产品到达消费者的环节,产品作为点,直接覆盖消费者的面。当产品强于渠道时,产品会构建直接到达消费者的官方渠道;当产品弱于渠道时,会选择代理商、分发平台等代理渠道。
其实,“产品为王”也好,“渠道为王”也罢,自然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就算渠道再强大,按照市场规则开展营销活动,最起码也需要与品牌合作方达成一致方案。此次拼多多在未取得与特斯拉合作、委托销售的情况下,绕过了特斯拉,以“万人团”低价购车为噱头,让消费者以一种狂热的状态去“拼”“抢”,最终却未能保证“付款货到”,该行为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
尊重市场规则,是一个商业社会是否成熟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补贴,本身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肆意破坏市场规则,不能误导和绑架消费者。特别是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一项不小的经济支出。平台在发起抢购活动之前,更有责任有义务把流程梳理清楚,避免潜在隐患。如果明知有交付风险,却强行推进,不仅会对市场规则造成破坏,给平台声誉带来损害,也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
常言道:得消费者信任得市场。信任哪里来?就来自企业对市场规则的遵守和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市场规则不容破坏,也不能破坏。此次特斯拉“硬杠”拼多多,为人们再次上了生动一课。
文/杨忠阳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