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30 10:59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8月30日,核心区控规全文发布。本次规划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将如何发展?老城居民生活将如何改善?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为您划重点。

严控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

“编制核心区控规在首都规划建设史上是第一次。”首规委办主任、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介绍,此次规划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规划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共发力,首都功能核心区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的比重,提高居住品质。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打造优良中央政务环境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间载体,中央政务功能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什么是首善之区?首善的意思就是表率,是最好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介绍,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首先要体现城市战略定位,维护安全稳定,成为一个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

长安街的发展变化是祖国70年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走向复兴的见证。以长安街为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将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展现大国首都形象。

规划提出,通过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申遗,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空间场所,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中央政务功能及其环境品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塑造舒朗庄重的中央政务空间形象。通过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城市环境,塑造优美和谐的政务环境。通过加强城市服务保障,形成优质完善的政务配套服务系统。

保护老城历史格局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增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张维介绍,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保护对象的应保尽保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基础。规划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保护对象,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文化资源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还应加强展示利用。规划提出应结合内环路打造、道路林荫化改造、文化探访路建设,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有序串接现代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

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规划提出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以高水平城市设计强化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

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居住是否舒适,生活是否便利,决定了城市的温度和品质。而补齐民生服务的“短板”,也是近年来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为此,规划围绕民生“七有”“五性”作出详细安排。

张维介绍,规划突出改善民生工作,将深化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强调服务品质的提升。居住环境方面,更加强调更新改善的可持续性。对于平房区,鼓励居民采用自愿登记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并不断完善“共生院”模式,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对于老旧小区,提出以菜单式整治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服务设施补短板与适老化改造。

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强调健步悦骑。到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加强停车治理,优化交通微循环,打通胡同“毛细血管”。

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强调应急能力提升;疫情防控方面,更加关注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规划提出,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并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

文/记者 陈雪柠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城市核心区多处历史景观得到恢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8-27
北京定制公交面向大中小学校征集“通学”线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9-03
北京公共交通运营商晒账本 去年地铁每人次成本7.82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9-01
通惠河自行车专用路方案基本完成:让市民伴着河流骑回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31
这些小区年年漏雨年年修,最长达12年!病根在哪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31
学礼仪,找优点,懂节约!“小豆包”第一课都学了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31
冒充班主任,中学生潜伏家长群骗18个家长8000多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08-31
香港新增15例确诊病例,其中一名警员感染源头不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