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飞絮时。最近,顺义大街小巷里又飘起了“毛毛”,预计将持续半个月时间。不少市民走路时用手捂着口鼻,也有人赶忙戴起了口罩。此外,因为“毛毛”过敏的患者也骤然增多。北青社区报记者获悉,顺义区主要采取“堵”、“换”、“修”、“喷”、“注射”等五种措施综合治理飞絮,但是飞絮现象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自2016年起,顺义区已完成杨柳飞絮治理26万余株,有效降低了区域飞絮问题。
杨柳絮在空气中飘荡
现状:杨柳絮漫天飞,过敏患者增加
昨天上午,北青社区报记者在站前街看到,越来越多的飞絮在空气中飘荡,落在人行道上,汇聚成一团一团的。一阵风吹过,又重新盘旋着飞上天。不少行人走路时用手捂着口鼻,时不时地驱赶眼前的飞絮,防止迷眼。一位遛狗的居民则戴着口罩,她告诉北青报记者,早上出门时吓了一跳,仿佛是一夜之间,飞絮就起来了。她赶紧回家取出口罩,戴好后再重新出门。“雾霾天儿和杨柳飞絮天儿,口罩都能派上用场。”此外,北青社区报记者从顺义区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等医院了解到,因为杨柳絮引发过敏的患者增多了不少。
杨柳絮
揭秘:杨柳树对生态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不能简单一砍了之
北青社区报记者采访园林专家了解到,顺义区现有的杨柳树主要集中种植于上世纪,杨树和柳树易于繁殖成活且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较低等先天优势,成为绿化特别是乡镇绿化的主力树种。而随着这些杨柳树逐渐成熟,开始出现飞絮现象。同时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包含进来的杨柳树也大量增多了。
园林专家介绍,杨柳树雌株虽然产生飞絮,但在生态作用上有很多优点,不能因为飞絮就否认它们的生态贡献。杨树高大挺拔,具有很好的遮阴效果,而柳树不但树形婀娜多姿,且冬天落叶晚,春季发芽早,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杨柳树还具有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减菌杀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等显著的生态功能。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可以说,杨柳树是增加城市绿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功臣。
杨柳飞絮对健康的影响
破解: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减少飞絮影响
顺义区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介绍,顺义区主要采取“堵、换、修、喷、注射”等措施综合治理。“堵”是指源头控制,对飞絮的雌株杨柳树实行“禁入制”。园林绿化施工中,规划设计需使用杨柳树的,都必须使用雄株。“换”是指对于有安全隐患、长势不好的杨柳树雌株,结合老旧小区绿化改造、绿化工程改造等情况,更换为不飞絮的树种。“修”是指对于长势旺盛的大树,采用适量修剪的方法,修剪枝条,减少飞絮。“注射”是指给杨柳树雌株注射“抑花一号”花芽抑制剂,以此来控制杨柳树飞絮,抑制减少90%的飞絮产生。
给杨柳“打针”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减少杨柳树飞絮对市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降低杨柳树飞絮对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不良影响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区园林绿化局结合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及更新改造工程,对现有老、残、病等杨柳树雌株逐步更新改造,更换成国槐、银杏等树种,减少飞絮总量。自2016年起,顺义区已完成杨柳飞絮治理26万余株,有效降低了区域飞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