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云见光影”中国电影博物馆·电影频道融媒体直播活动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从《定军山》到《流浪地球》,从老式胶片到环形巨幕,属于中国电影的年代记忆,随件件珍贵馆藏“云”上再放光彩。
“云见光影”中国电影博物馆·电影频道融媒体直播活动由电影频道、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1905电影网、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出品。“影博”恢复有序开放首日,作为东道主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陈玲在欢迎各位嘉宾及“云”上观众之际,也向到场影人发出馆藏任务互动挑战。带着电影频道的祝福,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王岩将“星辰大海——电影频道青年演员计划”海报及《影响·中国电影人访谈录》赠予中国电影博物馆永久珍藏。
二十一个展厅,承载中国电影百余年的风采。跟随青年电影人胡先煦与邓恩熙的脚步,中国电影博物馆主题各异的展厅,经由“云见光影”融媒体直播间生动呈现于大众眼前。
从西汉灯影戏到明代皮影戏,流传海外的“中国之影”令人惊叹;呈现视觉暂留原理的“幻盘”及走马灯,则是现代电影的发明基础;作为镇馆之宝的卢米埃尔摄像机,更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首部电影原摄像机的唯一复制品……
望着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及时代经典《白毛女》的珍贵资料,九岁从影起便踏入数字拍摄时代的胡先煦对于曾经的胶片岁月满是惊叹。回忆初入行时常一场戏要拍三四十条的经历,现场模仿《白毛女》中喜儿扎红头绳片段的邓恩熙,也对不畏条件艰苦的老一辈电影人敬佩不已。
沿环形梯走过1800平方米巨幕,电影《开国大典》拟真场景豁然出现。伴着已成经典馆藏的影片工作台本等带来的回忆,影片“夫妻档”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分享着两人在片场因创作分歧“互不相让”却也始终共担压力的时代记忆。对于两位后辈,李前宽给以勉励:“德才兼备是演员的基本素质,对于青年演员而言,德永远要放在才的前面。”
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的表演艺术家王晓棠也到场庆贺开馆。带着头纱的宣传照,记载着时年28岁的王晓棠最美的时代容颜。忆起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分饰两角的经历,王晓棠借助随身携带的“音笛儿”介绍着当年灵活塑造角色的“科学依据”。“机遇是可以创造的。”这句被她写入纪念画册的话,无疑是对前辈影人开拓精神的最佳注解。
中国电影博物馆中模拟太空场景的VR体验舱,令几位电影频道主持人置身科技影像海洋。而指向星辰大海的未来,也正被以工业精神为马的中国电影人踏实趋近。
珍藏《流浪地球》微缩模型的展台边,影片导演郭帆惊喜亮相。“片子使用的航天服道具非常重,”面对熟悉的陈列展品,浮现在他眼前的是拍摄现场的重重不易,“七八十斤套在吴京身上,还要吊威亚完成太空动作,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都特别辛苦。”
对于中国科幻议题,郭帆说“褒奖不应只给我一个人,《流浪地球》是背后七千多名工作者的努力结晶。”他回忆起在与国外特效公司交流时,对方对于“带着地球离开”剧情的震惊与不解。“这种故土难离感,包括服装中红色调及工装质感带来的亲切感,贴近的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声临其境”展区,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献声的配音演员瀚墨与少儿配音大赛获奖小选手重现着经典之声;“造梦空间”环节,拟音师王子威及影视造型专家白丽君则分别从高度仿真的拟音制造及惟妙惟肖的化妆术层面展示着影人匠心。
“拟音师眼中,没有一件东西是废品。”与青年电影人吴谨言、王锵共同重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修表音效的王子威,用不起眼的日常物件令难以现场捕捉的细微声音成真。而令电影频道主持人李金泽由24岁“秒变”48岁《林家铺子》掌柜妆容的白丽君,则凭“易容术”般的高超技艺令在场青年影人不尽叹服。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伴着熟悉的《九九艳阳天》唱段,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影像出现在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影厅银幕之上。
银幕光照处,影片中的“二妹子”——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正和青年电影人王嘉、张婧仪一道欣赏着自己当年的风采。“那个时候我还不是一个电影演员,非常感谢王苹导演对我的发掘与培养,她是咱们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很了不起。”
“上一次在影院看的电影还是《误杀》。”王嘉谈及的影院话题,牵动出大家对于近半年没能踏入影院之遗憾的集体感慨,对于不久后即将复工的院线,张婧仪满怀期待:“我最想看到的是《夺冠》。”主持人蓝羽同样抱持乐观态度:“相信大家在能够进入电影院的时候,还是会继续买票支持我们的中国电影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