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横行,成千上万的人感染并死去,平均病死率达50%,随后病毒输入至尼日利亚的拉各斯,美国的达拉斯。这些事件表明,每个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都有输入病例的风险。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对于未知的病毒,我们真的了解了吗?日前,由美国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撰写的《血殇》中文版与读者见面,该书是该作者创作的《血疫》升级版,直击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试图描述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血殇》是我1994年的著作《血疫》的续作。两者都是非虚构作品。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由本人尽可能详实地报道和讲述。书中内容来自数以百计的个人访谈和数年来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档案及原材料的研究。所引用的原话来自我对谈话对象的访问或他们对逝者言论的回忆。”理查德•普雷斯顿说,“书中的角色鲜为人知。然而,至少对我而言,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之中央,始终能窥见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这场瘟疫甚至将触手伸进了达拉斯和纽约市,它或许就是未来之事的一个范例。尽管本书只集中描写了特定时间点上的少数几个人,但我希望读者能够以此为窗口,看清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2013年12月28日,梅里昂杜村一个两岁的男孩,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随后,他的家人和村民们接二连三地得病、死去
2014年至2016年,几内亚确诊3811,死亡2543;塞拉利昂确诊14124,死亡3956;利比里亚确诊10675,死亡6809。埃博拉的平均病死率约为50%
截至2014年底,西非三国的埃博拉孤儿总数估计超过3万人
现在,守护在病毒圈大门口的战士明白他们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可怕,这场战争势必旷日持久。他们的许多武器终将失效,但另一些会开始发挥作用。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拥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