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启,谭盾献演《武汉十二锣》
“所有的交响乐团的人都知道武汉,你知道为什么?因为所有交响乐团所使用的大锣,所有最好的锣,都是从武汉来的。”作曲家谭盾说。
新冠疫情爆发后,谭盾在飞往比利时的飞机上,无休无眠地写出了《武汉十二锣》,以此献给正在与病毒做抗争的武汉人民。
2月15日,《武汉十二锣》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伊丽莎白音乐厅世界首演,首演当晚,谭盾表示,一定要带《武汉十二锣》回家。
4月12日晚,在武汉解除封城令的第5天,谭盾真的带着《武汉十二锣》回家了。
这是《武汉十二锣》的中国首演,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保加利亚、法国、韩国、挪威、德国、以色列等十国艺术家,于武汉、上海、纽约三地,通过3D、5G在线联袂演奏。
“我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在飞去比利时开音乐会的时候,那时候(中国)疫情特别严重,我在飞机上看到报纸,心里很不安。”
谭盾说,香港回归的时候,因为要用编钟,他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在武汉待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湖北的编钟、湖北的锣、湖北的古乐器、湖北的楚文化、古音乐的手稿,很有情感。
“我在飞机上听到了螺旋桨的声音,嗡嗡嗡,我总觉得好像是武汉的锣声。武汉的锣在全世界留下了英名,无论是从贝多芬的音乐还是到马勒的音乐,非有武汉的锣,才奏不可。那一瞬间,我就觉得,就是它,应该写一个《武汉十二锣》,献给正在武汉隔离中的、祈祷的武汉的朋友。”
比利时首演当晚,谭盾便发愿,一定要带《武汉十二锣》回家,带回给武汉的父老乡亲、中国的父老乡亲听。然而首演完后,全球的疫情开始了。
“突然你就发现,所有歌剧院、交响乐团都停滞了,怎么办呢?限制恰恰是创作的源泉。交响乐团休息了,我们要一个一个去找音乐家,看看他们有没有志愿戴着口罩工作。”
谭盾邀请了世界各国的顶尖音乐家参与演出,但受疫情影响,无论是演出还是排练都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
没有乐队、没有合唱团,大家分散在各个国家,没有办法同时汇集在一起,谭盾只好这里弄个手机,那里弄个网络,这里弄个录像,那里用个实况,云沟通、云练习、云演奏。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独奏家、独唱家,就在这样的“东拼西凑”之下,艰难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练。
参与演出的大提琴家lssei Herr说,“让我继续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是作品里蕴含的重要意义。”
参与演出的小提琴家Alexandrina Boyanova则说,“音乐的主旋律,灵感来源于一段古老的经文,我认为很重要的是,我们找到这些精神的支柱。”
4月12日晚,谭盾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云”聚在了一起。演出一开始,他便通过5G连线湖北省博物馆,敲响了曾侯乙编钟的唯一复制品。荧幕内外的音乐家隔屏相望,默契配合,带来了一段动人心魄的音乐。
谭盾选择使用十二个大锣,也有其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代表了十二节气、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喻示着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和生命不息的轮回再生。
演出现场,十二面锣也采用了云合作——六面锣在云舞台上,另外六面锣在实景的中国(舞台上),“《武汉十二锣》其实就是声音的书法。3D、5G是科技,让它跟灵魂拥抱,跟传统拥抱。”
演出现场,主持人汪涵问谭盾,创作《武汉十二锣》时最想传达什么样的情感,谭盾答,希望、温暖、爱和祝福。
记者/廖阳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