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民自觉宅居家中。有人说,在此期间自己见得最多的除了家人,就数社工了。社工们除了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宣传员”“咨询师”“政策解答人”........在疫情防控下,他们还扮演着更多意想不到的角色。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分司厅社区社工穆天翔就是这样的一位“百变社工”。疫情期间,他不仅肯吃苦、勤排查,还靠“演技”隐瞒了腿伤坚持上岗。他还会作图,画出了小经厂胡同楼门分布图,助力人员摸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演员”和“画家”也逐渐成为他的标签。
我是社工,我也可以是“演员”
“您好,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请问您是刚回北京吗?”
“请问您是几月几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来的?”
“大妈,您在家要经常打开窗户透透气,出门记得戴上口罩”
“叔,您记得每天量体温,有什么不舒服的就给我打电话。”
……
这是分司厅社区社工穆天翔每天工作的场景。
同样的话语,每天都要重复很多次;同样的工作,自疫情发生至今从未停止。2月20日这天也不例外。如果不是这天晚上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想必没人看出来,他已经带伤工作了大半天。
“下午出去张贴疫情防控宣传材料的时候,不小心崴了一下。”穆天翔说,因为当时手中还有很多通知没贴完,而且自己身体一向不错,就没当回事。等做完回去的时候,他自己偷偷掀开裤脚,发现脚踝鼓起了3㎝的大包。但是看到任务单上:晚上要对密接者进行夜间看护、明天还要挨家挨户去发居民出入证。他深知如果现在自己说出来,肯定会临时调岗。“排班表是早就制定好的,现在临时找人来不来得及?别人有没有事?”。他反复思量着,社区同事都上了一天班了,这个人又是自己管片内的居民,没有借口也没有理由推脱缺阵。这个时候绝不能因为我个人原因影响社区整体的人员布局。社区每天的任务很重很重,如果耽误一天往后会积压更多的工作量,如果自己休息了,那管片内的事情就会自然落到我的搭档姚远身上,他本来事情就很多,而他忙不过来就得需要更多同事去分担,那就成了蝴蝶效应了!我自己坚持一下就过去了,谁让自己是一名党员呢,坚决不能给社区拖后腿!想到这里,他悄悄涂好药,面色如常地演绎“若无其事”,继续晚上和第二天的坚守。
朋友圈下有人评论了一句“好汉”,那不仅是对他“演技”的认可,也是对他工作态度的赞扬。
但是,即使面上掩饰的再好,穆天翔行走间不敢用力的姿态也早已被细心的居民看透。就像每一个看透孩子的家长,他们不会当面戳破,但是心里的担心从不会少,于是社区群里出现了这样的暖心鼓励。“小穆,要照顾好自己身体。”“小穆,阿姨为你点个赞!”........
感动就在一瞬间。看到屏幕上满屏的关心,桌上还有朋友送来的药膏,他再也无法面色如常地演绎“若无其事”。穆天翔感慨地说,其实这些都是每个东城社工的日常工作,居民无小事,我们是居民的贴心人,一定要把居民的事情做细了,尽快打赢这张防疫阻击战。之后,能好好休息一下,陪陪父母,陪陪女朋友,能去健身房撸个铁。
我是社工,我也可以画“家”
没有系统的学过绘画,没有油彩、素描基础,仅是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想画“家”,想将自己管片的小经厂胡同楼门分布图画出来。
说干就干,一台电脑、一个Excel表格,几张画满草图的A4纸,穆天翔花了三个晚上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他把每个院走了很多次,把每个院的情况、人员特点都标记了出来,这样用起来方便也好管理。经过多次考察、核对后,《小经厂胡同楼门分布图》终于面世。
哪些胡同是相通的、哪些胡同出不去、哪个院里有楼门院长、哪家老人有需求,要多去看两眼......都在这张图里标的清清楚楚。
“12号租户未离京”
“49号三家人返京,正在隔离”
“20号,22号,租户未返京,已和楼门院长建立联系,若返京会及时通知。”
……
赶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又重新对管片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将图纸进行了更新。谁家有出租房、哪户有返京人员......在他的标注下,也一目了然。
其实这也是一份新社工的“教案”,为了让新拍档姚远尽快熟悉管片的情况,能够达到默契和高效的衔接,穆天翔将社工“传帮带”的精神发扬光大。他还根据京心相助大数据反馈的返京人员情况,画出了管片内《返京人员体温检测表》,哪天回来的,从哪天检测,到哪天结束,从何处回来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他说作为管片的主任,管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我的心里,居民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的头等大事。
这世上,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和心思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而穆天翔说,其实有的人觉得党员就是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这俩个字包含了很多很多事情和意义。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次疫情有一家医院的院长说把一线的同志撤回,党员先上。有困难党员先上,这是我们社区的优良传统,经历了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好的成长。在这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了解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也不能忘记传统的东西,就像匠人精神一样,创新不忘本,传承守规矩。作为一线工作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他愿意做其中的一点萤火、散发微光,直到疫去春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