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湛庐阅读《病毒来袭》一书一课,主讲人江华(医学博士,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传染病爆发的3个要素
这里有一个基本知识要给大家介绍,传染病,以人传人的流感为例,要从一个感染者传到别的人需要有几个基本的要素:
首先传染源是必须的,就是一个被感染的人;二是传播的途径,对MERS这种传染病来说,大家都认为它是可以通过飞沫通过空气传播的。实际上,所有最强的传染病,最可怕的也都是打个喷嚏被感染了;三是从传染源经过传播途径传播出来,病毒的数量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才能感染到新的感染者。
飞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样的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如果出现了一个感染者登机的情况,有多大的可能性这架飞机上的别的人会被感染呢?
经典的传染病学模型里对这种问题是缺乏考虑的,它只能够给予一个基本的传播概率的演算来做推算,但并没有考虑到实际上坐飞机里头,你是在一个封闭的空气循环系统里头。在这样的系统里,一方面我们的空调在不停地把旧的风和新进来的风混合起来,很显然的一部分病毒被排掉,一部分病毒被剩下来。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流体力学的模型,来看一看随着飞机的飞行,时间的延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染结果。
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点: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假设我们在飞机坐满人的,病毒的传染概率跟飞行的时间是有关联性的,如果这个飞机只是一个短途飞行,假设是从汉城飞向北京,那么基本上一个感染者登机以后,最大的可能性是只会传染到一个新的乘客身上,如果你做的是一个长途航班,飞的时间很长,那么这个数目就要乘以10起来,听起来还不算很可怕。但是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因为这是一个随机扩散的过程,你根本不知道新的感染者坐在什么位置上面,你和他距离有多远?
所以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当出现新发的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时候,全球航空网络应该是一个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且对于检疫部门来讲,应该重点的关注从医源地出发的超长航线。
对此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你要出门旅行没问题,你可以做短途的飞机,长途的飞机就还是算了;你在坐飞机的时候自己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由于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传染的概率。
如何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说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我们也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可以预防传染病。下面我们就讲最后的一个话题。这话题的核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具体预防传染病?
简单的三句话,有疫苗打疫苗,没有疫苗,在疾病传播的时候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如果自己出现了一些症状,比如说出现了感冒的症状,自己戴好口罩,尽量避免和人的直接的接触,比如像握手这样的接触。
我们在谈到传染病预防的时候,疫苗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面呢?最近这几年以来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说法,在各处流传以至于有些谣言,不过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美国有一群人就始终认为说医疗这种东西有副作用,然后而且在自备疫苗的过程当中,不可否认的疫苗是怎么来的呢?疫苗通常都是由病原体经过改造简牍或者灭火以后,达到我们身体里头来激活我们的免疫系统,我们产生一定的抗体以及产生一些细胞,记住这样一些病毒,以便在真正出现了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一有病毒进来就能够把他们杀死。
由于疫苗本身使用到的物质是我们知道是病毒、细菌或者是病毒、细菌的一些部分,那么在自备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完全,所以我们可能说他99%的都是安全的。但是哪怕1%、0.1%,由于它接种的范围很大,上来就是几十万,几百万人避免的有一些副作用就会出现,比如说有些人接种以后会出现发烧的症状,有些人接种了以后会出现疲乏,还可能接家长就觉得我是不是只要把小朋友关在家里面,在疾病来临的季节就好了,那就可以避免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害人害己的。
第一从保护自身的角度来说,你从来都是处在风险当中,比如说你坐上了MH370,哗一下没了,这是风险;在街上走着,一个电瓶车闯过来,撞到了无妄之灾。忽然之间天上掉下一颗玉石把你砸到了。只要人生在世,就不可能说完全百分百的避免风险。所以作为从临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总是这样和病人与病人家属沟通的,当我们要去做任何手术,用任何一种药物的时候,我们总是去评估它带来的收益是不是要大于它的风险。如果说收益大过风险,而且是远大过风险,这个事情就可以做。
总的背景考虑疫苗的问题,就会发现疫苗恐慌是不必要的。那么,到了流感爆发流行的季节,因为每一年的流感它的血清型都会不一样,流感这个病毒是变得很快的,老年人和小孩子以及体弱多病的人,还是应该去接受预防性的疫苗接种的。总结起来,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疾病的风险、传染病的风险是一个我们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的去用知识武装自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疾病就好了。
附:关于《病毒来袭》
《病毒来袭》是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引人关注的一部疾病社会史新锐之作,作者内森·沃尔夫是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创始人和CE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获得者,《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内森·沃尔夫作品。
《病毒来袭》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约稿编辑/张嘉
编辑/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