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间技艺如今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传承之路。经过了半年多的非遗传承人招募、考核及学习阶段,11月16日,由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支持,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民间瑰宝 记忆西城”-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结业仪式在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举行。
2019年3月29日,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经过1个月的招募、考核及层层筛选,最终有40人成功入围,跟随北京宫廷补绣、筋角弓复合弓制作技艺、二胡制作技艺、烤肉季烤羊肉制作技艺和北京葫芦烙画5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学习。
学员被授予“优秀非遗传承志愿者”称号
宫廷补绣项目的部分优秀学员现场举行了拜师仪式
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的认证,被授予“优秀非遗传承志愿者”称号。今后他们将更多地参与到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主办方现场向所有学员颁发了证书,宫廷补绣项目的部分优秀学员现场举行了拜师仪式。
“最吸引我的就是咱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台上不论您是多大的角儿,都离不开京胡或者二胡的伴奏, 否则表演就太干了!”二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志愿者高龙告诉记者:“我是82年生人,打小儿在南城的胡同里长大, 那里有浓厚的京剧氛围,小时候常听到京胡和二胡的旋律,一直很想自己亲手制作一把二胡拉一拉。”
高龙表示,作为非遗传承志愿者一定要有耐心和定力,“人家说,我们这行是跟木头“说话”,基本功就要10年往上,”高龙下定决心扎实学习这门技艺,“生活中也一样, 只有在一个行业干长了,用心去做,才能有所成就。”
西城区位于古都北京中心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但随着文化生态环境变迁,部分非遗项目社会认知度较低,传承人年龄较大,数量较少。
近年来,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与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多项保护工作,意在扩大非遗影响力,普及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连续两年的非遗传承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良好、广泛的社会反响,提高了大众对传统非遗项目的社会认知度,同时也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及首都功能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飞表示:“此次结业仪式既是对2019年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志愿者招募系列活动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了解并喜爱上非遗项目,最终使宝贵的非遗文化能够不断传承和发扬。”
文并摄/记者 鲍聪颖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