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是2019年上映的第二部迪士尼经典真人化影片,上一部是3月末上映、由蒂姆·波顿执导的《小飞象》,两者都有个人风格较强的国际知名导演加盟,而后者翻拍自1941年的动画片却惨遭口碑扑街,在烂番茄网站上仅有47%的新鲜度。
相比于二战时期抚慰人们心灵的原作《小飞象》,1992年上映的原作《阿拉丁》则与我们这一代90后有更亲近的情感连接。这是迪士尼在“复兴年代”(1989年-1999年)里,最具代表性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超过了《保镖》《小鬼当家2》和《本能》,摘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罗宾·威廉姆斯献声的神灯精灵口技精湛,令人目不暇接的歌舞动作设计展现了动画片的瑰丽想象,真正实现了迪士尼的中兴。主题曲《崭新的世界》(A Whole New World)荣获第36届格莱美奖的年度金曲,传唱至今,保持着获得该奖项的唯一迪士尼歌曲纪录。原作自2011年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以来,8年间一直在全球各地巡回表演。
原版动画珠玉在前,对于这部新作,我个人也给出了及格以上的分数。戴着这个巨大的“镣铐”跳舞,导演盖·里奇做到了“没搞砸”,但是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给出更多创新的东西了。
故事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是家喻户晓的“阿拉丁与神灯”。原版动画片开头处,警察追捕行窃的阿拉丁,视角跟着他穿梭在巴格达的大街小巷,符号化地展现了神秘的阿拉伯风情:喷火的街边表演、赤脚踩钉子的神功、漂浮在半空中的冥想者等等,妙趣横生。新版由于现实性等原因,并没有一一展示这些奇观,只剩下屋顶的追逐动作戏,有些许可惜。
新作整体保持了轻松愉悦的喜剧风格,有几个精彩的桥段也是偷师了原作,比如变成女装混在街边女郎们之中的精灵,变成击鼓猴子玩具的阿布等等。最大的笑点在于街头小混混阿拉丁伪装成王子,阶级差异所造成的误会和装腔作势所带来的喜感。最终,跨越阶级的爱情修成正果,也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
影片最大的改动之处在于女性形象。曾经作为女权主义者讨伐重灾区的迪士尼,在近10年内有意识地在故事新编中颠覆以往,塑造新时代的女性形象,诸如穿上骑士铠甲逃婚的爱丽丝(《爱丽丝梦游仙境》)、重构“坏女巫”心路历程和两代女性之间情谊的《沉睡魔咒》、选择在国际舞台上为女性主义运动发声的艾玛·沃森出演热爱知识的贝尔(《美女与野兽》)等等。
在新版的《阿拉丁》当中,茉莉公主充分展现了自己体察民意的政治智慧,最终也被父王委以重任,成为下一任女君主。同时,她还有一首属于自己的主题歌《无言》(Speechless),打破了女性的沉默境地。这本是原版动画片中恶人贾方勒令茉莉公主禁声时所说的话,在新版中被拿出来做文章,这首新创作的曲目是迪士尼交给“女性力量”思潮的一份答卷,虽然简洁直白,但是有效地表达了迪士尼与时俱进的立场和决心。
在总体观感上,《阿拉丁》要好于《小飞象》。这一方面要归功于曾经执导过《偷抢拐骗》和《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盖·里奇,其轻微的棍棒喜剧风格和“跑酷男孩”阿拉丁产生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指出,歌舞片自身讨喜的类型元素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本身就会多加几许印象分,《阿拉伯之夜》《像我这样的朋友》《崭新的世界》等旋律一响起,我已经汗毛竖立。相比于沉闷苦情的《小飞象》,自然是给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
而反观《小飞象》,除了《蝙蝠侠归来》(1992)的“铁三角”蒂姆·波顿、迈克尔·基顿、丹尼·德维托再聚首,以及略有蒸汽朋克风格的马戏团游乐场之外,“怪才”导演波顿的优势全然无从发挥。而试想如果《小飞象》拍成《僵尸新娘》式的黑白哥特风,将是一番怎样的光景?但是家大业大的迪士尼会允许导演按照自己的意愿颠覆自家的经典童话吗?如果完全复制原作的内容,是否有必要雇佣一个具有作者意识的导演来执导呢?
迪士尼的真人改编系列作品,虽然票房节节攀升,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免让人感到重复无趣。到底是亦步亦趋地坚守近百年的文化遗产?还是推崇破旧立新的勇气?这是迪士尼真人改编的困境。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个跨国企业的电影巨头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保守路线:复刻原作精髓,微调创新即可,哪怕是分镜都和动画片一模一样也无妨。
我能充分理解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动机——向下一代儿童传递经典,新接触这些故事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利观看最原汁原味的作品,然而,如果原著精神内核如此重要,为什么新观众们不能直接去观看原版动画呢?除了维系制片厂有源源不断的项目推进,如果没有真正的进步,真人翻拍的意义又是什么?
迪士尼真正有趣的自我解构,其实发生在原创的动画片里,比如《无敌破坏王2》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公主们齐聚一堂的场景。那是基于原作基础之上的融合和游戏,在真人改编的作品中,是否有可能借鉴这样的创作思路呢?
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全明星配音阵容的CG版《狮子王》、由中国本土明星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以及《沉睡魔咒》的续作。以影迷的角度而言,我想看到导演的智慧和经典文本之间擦出的火花,哪怕是离经叛道也好,这样才能赋予经典新的、具有时代印记的生命力。
文/李思雪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