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 | 中国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寒武纪生物群化石
新华社 2019-04-14 18:00

遥远的5亿多年前,地球上存在过哪些生物?曾令达尔文感到困惑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底蕴藏着哪些奥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个遥远又遥远的地质时代?近日,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知名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再次引发了圈内圈外对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动物门类起源话题的广泛关注。图为2014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师生在湖北省宜昌市丹水河进行“清江生物群”化石挖掘。

中国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首次公布了他们在湖北宜昌长阳地区发现的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 《科学》杂志在给媒体的简介中说“揭示寒武纪之秘的新宝藏出土了。” 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中称:“清江生物群打开了观察壮观寒武纪的又一个窗口,各种新的生物类群前所未见。” “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惊的科学发现!”瑞士洛桑大学古生物学家艾莉森·戴利在《科学》同期刊发的评论文章中说。 图为2018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师生在湖北省宜昌市丹水河进行“清江生物群”化石挖掘。

这个引发国际科学界不吝赞美之辞评价的突破性发现,到底打开了怎样的“新宝藏”?中国科学家又是如何打开并探究这个宝藏的? 2007年的暑假,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兴亮带着傅东静等几名研究生在湖北宜昌长阳地区进行野外踏勘。 这里,群山环抱,清江在山里静静流淌着。一天傍晚,当他们沿着河边行走时,一块石头引起了张兴亮的注意。于是他们便拿出地质锤开始敲了起来,没想到竟然在石头中发现了拇指长的半只虫化石。图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用显微镜对“清江生物群”中的化石进行观察研究(4月8日摄)。

这个“虾”状节肢动物正是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很有代表性的林乔利虫。紧接着,他们又在这个位置找到了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纳罗虫化石。尽管是一个重大发现,但从事早期生命研究的科学家似乎都特别冷静,发现有数亿年久远历史的化石似乎并没让他们一味欢呼雀跃。在与蕴藏着5亿多年前生命信息的林乔利虫化石“邂逅”之后,他们在这片区域的研究延续了12年。图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在查找“清江生物群”化石(4月8日摄)。

采集化石的过程异常艰辛。工人要用撬杠撬出来1立方米大小的石块,科研人员用地质锤顺着页岩的层面劈,一边劈一边看,直到找到化石,然后是整理、编号、打包……再把挖掘的化石背出山,带回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每一块标本都要在显微镜下进行前期修复,使用扫描电镜揭示化石的超微结构以及元素组成,再对化石进行高精度三维立体扫描…… 就这样,他们在湖北大山的“石海”中搜寻,找出了两万多枚化石标本。图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在对“清江生物群”中的化石进行观察研究(4月8日摄)。

科研上的突破是在2014年取得的重要进展。那时,团队已经采获了上万块化石。经过无数次分析、比较、研究,团队终于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这是一个能够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动物门类多样性及其演化进程的重要化石宝库。 图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在查找“清江生物群”化石(4月8日摄)。

在距今5.4亿年的早寒武世,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出现了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生物创新事件。在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1%的时间里迅速创生出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寒武纪地层突然出现了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和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化石。但是,在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没有找到其明显的祖先化石,这一现象被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纪大爆发。 图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用显微镜对“清江生物群”中的化石进行观察研究(4月8日摄)。

据介绍,对清江生物群已经采集到的大量珍贵化石标本中的4351件进行初步研究后,已分类鉴定出109个属,其中53%为此前从未有过记录的全新属种。而且,清江生物群中软躯体生物居多,已发现的后生动物属中,85%不具有矿化骨骼,绝大多数为水母、海葵等没有骨骼的“基础动物”。 图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用显微镜对“清江生物群”中的化石进行观察研究(4月8日摄)。

更令科学家惊喜的是,清江生物群的化石形态保真度很高,各类群动物保存栩栩如生,动物的眼睛、神经、内脏等软体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清晰可见。生物统计学的“稀疏度曲线”分析显示,清江生物群的物种多样性将有望超过已知所有寒武纪软躯体化石库。 国外的专家也非常认同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图为“清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新物种化石。

近年来,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的带领下,对澄江生物群及寒武纪大爆发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团队在达尔文提出的地球生命呈“树形演化”猜想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证,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勾勒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分三阶段依次创生了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三大枝系的“动物大树”的基本轮廓,进而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谱系树框架图。 图为“清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新物种化石。

清江生物群距离澄江生物群化石产地1050公里。与澄江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生活于远离海岸的较深水环境,代表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全新生物群落。更令中国科学家感到“幸运”的是:目前全球两个保真度最高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布尔吉斯和澄江,在埋藏之后分别经历了高温变质、风化作用等严重的地质改造,其样本已无法用于深入开展埋藏学研究。而在清江生物群发现的软躯体化石,奇迹般地以原生碳质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机质。 图为“清江生物群”中发现的叶足动物化石。

因此,不仅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清江生物群的发现,对于进化生物学、系统发生学以及埋藏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等交叉学科前沿研究方向,也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图为“清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林乔利虫化石。

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推进,中国的清江生物群会带给我们更多:生发更多的问题,破解更多的奥秘…… 图为 “清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水母化石。

“清江生物群”中发现的分枝藻类化石。

摄影/新华社图片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我科学家发现4.1亿年前“迷你”植物
光明日报 2025-01-18
寒武纪股价狂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07
我国科学家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关键因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14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2.44亿年前“奇异罗平龙”
央视新闻 2023-01-07
科学家还原2.4亿年前蝈蝈鸣声
新华社 2022-12-13
我国科学家发现3.9亿年前“东方鱼”
央视 2022-07-12
科普 | 科学家发现6.02亿年前生物长“大”
科学解码 2022-04-06
Qnews|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知最古老化石生物群 距今超5亿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18
最新评论